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以“开门教育”破题,将群众呼声作为作风建设的“风向标”,以“关键小事”撬动“民生大事”,生动诠释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的深刻内涵。这场学习教育不仅是作风的淬炼,更是一次党群关系的重塑,其鲜活经验值得深思。
一、敞开大门:倾听“原声带”,找准真问题
“敞开大门”是此次学习教育的鲜明底色。天津西青区创新“青叩家门”机制,党员干部主动入户,通过“看、问、记、帮”四步法,精准捕捉群众需求。当外卖骑手王昊提出“错过饭点就餐难”的烦恼,社区食堂迅速推出延时服务,成为骑手的“能量补给站”。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委深入一线,现场解决噪声污染、自然保护地管理等154项基层痛点,54件难题当场拍板。实践表明:唯有拆除“心墙”,方能听见真声音。
二、角色转换:以群众视角破“办事梗阻”
甘肃兰州西固区的政务改革是最好的注脚。过去群众抱怨“办个事能把腿跑断”,如今种植场负责人刘汉江体验了“一窗通办”的便捷。其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角色革命”:干部化身办事群众,梳理出“部门壁垒未打破、流程碎片化”的病根,通过组建跨部门“帮办专班”、开展“全科业务”培训,将分散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实现“一次办好”。国家市监总局、信访局同步优化咨询机制,以群众满意度校准服务标尺。这启示我们:破除形式主义,需从“坐等上门”转向“主动破门”。
三、创新破题:小切口里的大民生
群众难题往往需创造性破解。云南五华区直面“上班族办事难”,引入自助终端打造“24小时智慧政务区”;佛山绿岛社区巧解“外卖进小区”矛盾:骑手抱怨人车分流导致“百米冲刺超时”,居民担忧安全隐患。社区书记林锦仪协调推出“外卖接驳专车”,骑手轻装配送、小区秩序井然,一举双赢。南昌西湖区更通过一张问卷,将老旧小区的台阶改造纳入民生工程,让轮椅不再“卡壳”。这些创新印证:群众的“痛点清单”,就是干部的“责任清单”。
学习教育成效,最终体现在“一餐热饭”“一道斜坡”“一次办结”的细节里。从党员干部“扑下身子”的自觉,到“把群众事当自己事”的担当,这场实践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的本质:以心换心,方能同心。 当“关键小事”成为“头等大事”,当“群众呼声”催生“行动哨声”,八项规定精神便在实践中焕发出超越制度本身的生命力,凝聚成迈向复兴的磅礴人心。(作者单位:朱各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