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作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正系于此。此处若梗阻不畅,中央政策再完善、顶层设计再精妙,终将如强弩之末,难抵民心深处。这“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决定着党心民心的血肉联系是否真正畅通无阻。
要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学”是前提根基。基层干部的学习,需力戒形式主义、浅尝辄止之弊。必须让理论真正入心入脑,既要深刻理解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又要结合地方实际,在鲜活实践中深化认识。唯有如此,方能避免出现“口号震天响、行动轻飘飘”的浮泛学风,让学习真正成为提升境界、筑牢信仰的源头活水。
“查”为关键环节。作风建设须有“拿自己开刀”的勇气。基层干部应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以“闻过则喜”的态度,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收集最尖锐的批评。同时更要敢于刀刃向内,对照党纪法规、初心使命、群众期盼深刻自我剖析。坚决反对“自我感觉良好”的麻痹思想,更需警惕“讳疾忌医”的护短心态——只有勇于直面自身问题,才能精准找到病灶所在。
“改”见行动实效。基层作风之弊,群众感受最切、最深。因此整改必须动真格、见真章。对查摆出的问题,当建立清单、明确时限、责任到人,以“钉钉子”精神逐一攻坚销号。整改成效最终应由群众来评判,让“问题清单”变为群众的“满意清单”,使每一次整改都成为消除干群隔阂、增进血肉联系的坚实台阶。
“开门”方能凝聚力量。作风建设绝非基层干部的“独角戏”,必须敞开大门,让群众成为全过程参与的“阅卷人”。要主动公开整改过程和结果,创新运用“屋场恳谈会”、“掌上监督台”等贴近群众的方式,畅通建言和监督渠道。虚心接受群众评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形成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唯有如此,作风建设才能汇聚起最深厚、最持久的推动力量。
“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是民心所向,亦是政之所行。基层干部唯有在“学”中筑牢根基、“查”中深挖病灶、“改”中祛除沉疴,并真诚“开门”纳谏,才能让作风建设真正抵达民心深处,使党的根基永固如磐。当群众不再对“下次整改”的承诺感到疲惫,当“最后一公里”成为干群双向奔赴的坦途——那便是作风建设抵达终点的真正标志,亦是事业永续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