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社区公告栏,退休教师王阿姨就戴着老花镜,在新贴出的“民生实事进度表”前驻足良久。表格上,“加装电梯”一项旁的小红星又多了两颗,那是她和邻居们逐户签字时按下的手印——这些深浅不一的印记,正像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踏响着基层治理的民生节拍。
“存在感”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实在。在老旧小区改造现场,施工队不再是“闷头干活”,而是带着设计图敲开每扇门:张大爷觉得楼道扶手该再高些,李姐提议增加充电桩位置,这些细碎的声音被一一记下,最终化作改造方案里的“定制化条款”。当居民看着自家提出的建议变成现实,那种“被重视”的感觉,正是民心“存在感”最生动的注脚。
民心的“存在感”,更在共建共享的过程里悄然生长。在某街道的“微治理”项目中,社区不再是单向发布通知,而是邀请居民担任“议事员”:从街角花坛的绿植选择,到老年食堂的菜谱调整,再到放学托管班的课程设置,每个决策都带着“一户一票”的温度。有位参与议事的年轻人说:“以前总觉得社区的事离自己很远,现在才发现,原来我们的一句话、一个想法,真的能改变身边的环境。”这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让每个家庭都成了社区发展的“合伙人”。
从逐户走访听民意,到汇聚民智解难题,再到成果共享暖民心,基层治理的每一步都印着“人民至上”的初心。那些楼道里的笑脸、议事会上的热议、改造后的点赞,拼凑出民心“存在感”的鲜活图景。正如一位社区工作者所说:“民心不是喊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自然会让你‘存在感’满满。”
当每一户的期盼都被听见,每一个人的力量都被汇聚,民心的“存在感”便会化作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推动着我们在共建美好家园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