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康雨欣:群众口碑是丈量干事成效的“精准标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康雨欣  日期:7/9/2025 字体: [大][中][小]

    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工作成效是否显著,群众最有发言权。正如脱贫攻坚中,干部是否真蹲实驻、产业帮扶是否精准有效,村民们的一句“日子有盼头”“干部没白干”,胜过任何书面总结。群众口碑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衣食住行的细节里——老旧小区改造后楼道亮不亮、社区养老服务暖不暖、乡村道路平不平,这些具象化的感受,构成了检验工作的“活指标”。当干部把“我想为群众做什么”变成“群众需要我做什么”,口碑自然会成为成效的“反光镜”,照见工作的成色与温度。

    以口碑为镜,才能校准干事创业的“靶向坐标”

    若脱离群众感受谈成效,难免陷入“自说自话”的误区。有的项目看似“高大上”,却因未听民意沦为“摆设”;有的政策初衷良好,却因执行时“一刀切”让群众犯了难。反观那些赢得赞誉的实践,如某地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机制,正是通过群众“打分”倒逼干部找差距、补短板。口碑不是“事后评价”,更应成为“事前参考”“事中监督”——调研时多听骂声、抱怨声,执行中紧盯眉头、笑脸,才能让工作始终对准群众需求的“靶心”,避免“费力不讨好”的尴尬。

    赢得口碑没有捷径,唯有把“实”字刻进干事全过程

    口碑的“金”字,是靠实打实的付出焐热的。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治沙时,揣着干粮走村串户,用“贴膏药”“扎针”的土办法换来百姓拥戴;“燃灯校长”张桂梅拖着病体家访,把每个学生的心愿记在本上,才让华坪女高的故事传遍山海。新时代干部要赢得口碑,需牢记“三问”:问需于民时,能不能放下架子、坐热板凳?解决问题时,敢不敢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验收成果时,愿不愿让群众当“考官”、亮“红牌”?唯有把“群众说好”作为最高标准,少些“材料政绩”“数字成效”,多些“泥土味”“烟火气”,才能让口碑沉淀为群众心中的“无字丰碑”。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群众的口碑或许没有文件那样工整,却藏着最真实的获得感;或许不会即时兑现,却终将在时间里写下最客观的答案。当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群众“评头论足”,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在口碑的积累中行稳致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