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康雨欣:基层减负要“声声有应”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康雨欣  日期:7/11/2025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干部是服务群众的主力军。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给基层带来了沉重负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要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减负要“声声有应”,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

    要听懂基层“呼声”,精准施策解难题。基层干部身处一线,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感受最深,他们的呼声是基层减负的重要风向标。减负工作不能仅靠顶层设计,还需自下而上,从基层呼声中找准问题。应树立系统思维,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文件多、会议多、考核繁琐等问题,制定精准的减负“套餐”。比如,精简文件会议,制定速效清单,减少不必要的发文和会议;优化考核方式,从注重材料“痕迹”转向关注工作成效“潜绩”,让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实际工作。

    要听允基层“心声”,赋能增效激活力。基层治理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基层干部渴望得到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和激励关怀。倾听基层心声,就要在“轻车减负”做减法的同时,聚焦“壮马赋能”做加法。一方面,通过党建引领,厘清基层权责,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为基层提供充足的人、财、物支持,下放管理权限,让基层有资源、有权力为群众办事。此外,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鼓励激励与容错纠错相结合,让基层干部敢作为、愿作为。

    要听采基层“回声”,强化监督促长效。基层减负的效果如何,基层的“回声”最有说服力。监督单位要俯下身子,从基层反馈中深挖问题,及时调整减负措施。拓宽监督路径,采用明察暗访、“四不两直”等方式,让形式主义问题无处遁形。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监督需持之以恒,形成常态。以严格的监督倒逼各级部门落实减负要求,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让基层减负成效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基层减负,关乎民心向背,关乎事业发展。只有对基层的呼声、心声、回声都“声声有应”,才能真正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让我们以“声声有应”的担当,推动基层减负工作走深走实,让基层成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