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过去不少地方存在过度留痕、表格泛滥、会议扎堆等问题,让基层干部陷入“事务性内耗”,减负确实是给基层松绑,让大家能把精力放在办实事上。但减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有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可能换种“马甲”又冒出来,比如从“纸质报表”变成“线上表格轰炸”,从“现场督查”变成“多头视频检查”。所以不画句号,就是要持续盯着这些新问题,动态调整减负措施,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功夫下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
基层减负要持续除包袱,防止负重前行。基层减负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形式主义的“包袱”很容易换着花样出现,所以要持续紧盯这些“新包袱”,一边清理老问题,一边警惕新苗头。只有让基层干部不用再为留痕耗精力,不用为迎检费心思,才能真的把他们从繁琐事务里解放出来,专心去办那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基层减负要持续转作风,防止口头落实。基层减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转作风就得往实里抓,得盯着“落实”二字。报表是不是真少了,会议减少是不是真腾出时间干实事,得让基层干部敢说真话,让群众能监督,把减负的成效落在解决群众难题上,而不是落在汇报材料的漂亮话里。
基层减负要持续建机制,防止“回潮”反弹。基层减负最怕“一阵风”,问题刚整改完,过阵子又换个形式冒出来,这背后就是缺长效机制托底。建机制得抓两头:一头是“防”,比如明确哪些报表必须留、哪些会议能合并,用清单把规矩立清楚,让形式主义没空子钻;另一头是“督”,不能只靠上级查,得让基层干部和群众也能参与监督,发现反弹苗头就及时纠偏。只有机制扎得牢,减负才不是“短期运动”,转作风才能真落地,基层干部才能踏踏实实干实事。(作者单位: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