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通化的苍松翠柏间,徐振明父子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为英灵培土;在四川资阳的蝉鸣树荫下,张步侠老人用3100场宣讲为精神播火。两位老人跨越时空的坚守,共同诠释着“把铭记化作行动”的深刻内涵。(8月25日人民日报)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精神传承的力量。当96岁的张步侠仍坚持宣讲,当徐永军在陵园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铭记,是让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内在动力。
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奋斗交织。我们的奋斗不仅是对英雄的追思,更是一个民族在精神传承中不断前行的磅礴力量。精神传承需要具象化的行动支撑,从父子接力守护陵园到基层党支部建设,从荒山植绿到社区治理,他们用行动证明,铭记不是静止的纪念,而是动态的传承,让精神传承有了现实土壤。
个体奋斗汇聚成集体发展的洪流。当徐振明在陵园丈量坚守厚度时,他的儿子徐永军接过接力棒;当张步侠在洪泽湖畔负伤隐忍时,千万支前百姓正用独轮车推出胜利。这种个体与集体的同频共振,在当代民族振兴中焕发新机,基层干部在黑土地上探索乡村振兴,每个岗位的坚守,都是对“功成不必在我”精神的现代诠释,共同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精神火炬照亮新时代赶考之路。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在资阳的学校里,当孩子们聆听张步侠讲述红缨枪的故事时,在通化的展厅中,当青年创业者感悟杨靖宇精神时,历史与现实正在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话,正是新时代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
从白山黑水到巴山蜀水,从革命年代到复兴征程,这种精神始终是我们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制胜法宝。让我们以行动告慰先烈,用奋斗续写荣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