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小者大,慎微者著。”习近平总书记以“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的深刻比喻,作风建设的成效,恰恰彰显于对“公与私”的清醒抉择里。(9月11日人民日报)
小事小节是党性修养的“试金石”,“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党性防线崩塌往往始于微末处的松懈。个别干部将“人情往来”视为社交常态,把“小恩小惠”当作工作润滑剂,却在推杯换盏间模糊了公私边界,在轻歌曼舞中丧失了人格底线。党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拒绝一支烟、退还一瓶酒的具体选择中。共产党人唯有以“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警觉,在细微处筑牢防线,方能守护政治生命的纯洁性。
抓细抓小是作风建设的“方法论”,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能撬动政治生态变革,正在于其“具体而微”的治理智慧。作风建设不能止步于宏观部署,更要深耕细作。就像治理河流需清理每处支流,党风政风净化也必须紧盯“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等细节。当“小节”管理形成制度闭环,就能汇聚成“大节”坚守的磅礴力量。这种“以小见大”的治理哲学,正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征。
慎微尽小是永葆本色的“终身课”,保持政治本色不是“一阵风”的突击行动,而是“一辈子”的自我修行。将“慎微”转化为日常习惯的生动实践。面对“小利”诱惑时多问一句“公私是否分明”,遭遇“人情”围猎时多想一层“原则能否坚守”,这些看似琐碎的自我拷问,实则是筑牢廉洁防线的关键,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尽小”中淬炼成型。唯有将“慎微”内化为精神基因,才能确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失范。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共产党人肩负的使命愈发光荣,面临的考验愈发复杂。唯有以“尽小者大”的格局处理琐事,用“慎微者著”的态度严守细节,方能在群众心中树立起“言行如一、表里如一”的标杆形象。让我们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用“点滴之行”铸“不朽之魂”,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让人民满意的作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