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的云龙镇,一尊手握钢枪的琼崖抗日战士铜像巍然矗立。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这片被革命烽火淬炼过的土地,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历史与现实的对话。(2025年9月1日人民网)
孤岛烽火铸就精神丰碑。从云龙改编的星火初燃,到潭口渡口的浴血阻击;从梅山根据地群众“只要我有半升米,部队就有半升粮”的朴素承诺,到文昌南阳乡“荔枝树做土炮,箭毒木杀敌”的智慧抗争,琼崖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这些浸透着革命精神的红色地标,如今已化作立体化的精神坐标,琼崖纵队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书写了敌后抗战的壮丽篇章。
历史铁证照亮和平之路。近年来,侵华日军罪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俄罗斯解密的伯力审判档案、日本国内正义学者公布的细菌战资料、幸存者口述史与数字化平台的交融,构建起无法撼动的证据链。这些史料不仅还原了南京大屠杀、731部队暴行等历史细节,更通过跨学科研究揭示了战争暴行对生态、社会的系统性破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这些铁证如山的研究成果,正是守护人类良知的精神长城。
红色血脉滋养时代新篇。在自贸港建设的浪潮中,抗战精神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梅西村将抗日根据地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年人均收入突破2.2万元;文昌国际航天城吸引700余家企业入驻,长征火箭从抗日侨乡腾空而起;三亚梅山革命史馆通过数字化展示,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将“誓死抗战 保卫中华”的信念转化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实践,将“自立自强”的革命精神升华为经济建设的创新动能,抗战精神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枪声早已化作贸易建设的号角,历史的快车正驶向乡村振兴的车道。这份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遗产,既是铭记历史的坐标,更是面向未来的基石。当我们仰望星河,感受丰收喜悦时,更应铭记,唯有守护好历史的真相,才能守护好和平的未来!唯有赓续红色血脉,才能创造属于新时代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