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是干部队伍的“新鲜血液”,“90后”“00后”干部逐渐成为基层治理与机关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成长于数字化时代,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也面临权力观尚未定型、对作风风险认知不足等问题。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如何以法治化路径融入年轻干部培育全过程,帮助其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成为应对干部队伍年轻化趋势的关键课题。从“法治教育前置化”夯实思想根基,到“风险预警精准化”防范潜在风险,再到“容错纠错规范化”明晰行为边界,三重法治路径协同发力,方能为年轻干部成长筑起坚实的廉洁防线。
法治教育前置化,要贴合年轻干部认知习惯创新形式。传统“照本宣科”式的作风教育,难以激发“数字原住民”群体的学习兴趣。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纳入公务员初任培训必修课,需打破“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可制作系列短视频普法内容,用动漫解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与年轻干部相关的条款,用情景剧还原“违规收受电子红包”“借团建名义旅游”等典型案例,让严肃的法规变得生动易懂;开展情景模拟演练,设置“项目审批中遭遇企业宴请”“节日收到管理服务对象礼品”等贴近工作实际的场景,让年轻干部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如何依法依规应对,强化“红线意识”。此外,还可搭建“年轻干部法治学习社群”,通过线上答题、案例研讨等互动形式,将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学习,让法治教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帮助年轻干部在入职之初就树立“廉洁有为”的职业认知。
风险预警精准化,需依托岗位特性建立“个性化”防护网。年轻干部分布在审批执法、基层治理、窗口服务等不同岗位,面临的作风风险存在差异。建立青年干部岗位风险清单,要避免“一刀切”:针对掌握项目审批权、资金分配权的年轻干部,重点标注“违规干预项目招投标”“虚报冒领补贴”等风险点;针对基层一线年轻干部,聚焦“村级招待超标”“惠民政策落实走样”等常见问题;针对窗口服务岗位年轻干部,则明确“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禁止性规定。同时,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对接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对年轻干部的公务消费、资金往来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一旦出现“频繁在高档餐厅消费”“与管理服务对象有异常资金往来”等情况,及时发出预警提示。这种“岗位定制+技术赋能”的精准预警,能让年轻干部清晰知晓岗位风险,提前规避作风隐患。
容错纠错规范化,要在“严管”与“厚爱”间找到法治平衡点。年轻干部敢闯敢试,但也容易因经验不足出现工作失误,若将“工作失误”与“作风问题”简单划等号,可能挫伤其干事积极性。明确二者界定标准,需出台规范化实施细则:对于因探索创新、推动工作导致的程序瑕疵,如在落实惠民政策时因政策理解偏差出现的小失误,且未造成不良影响的,可纳入容错范围;而对于明知故犯、触碰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红线的行为,如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公款吃喝等,则坚决不予容错,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同时,建立“容错纠错案例库”,选取年轻干部因工作失误被容错、因作风问题被查处的典型案例,通过专题解读、案例剖析等形式,让年轻干部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既打消“不敢为”的顾虑,也杜绝“乱作为”的侥幸,在法治框架内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保驾护航。
年轻干部的作风建设,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以“法治教育前置化”引导思想、“风险预警精准化”防范风险、“容错纠错规范化”明晰边界,既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落实,也是对干部队伍年轻化趋势的主动回应。唯有让法治贯穿年轻干部培育全过程,才能帮助他们在成长赛道上行得稳、走得远,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廉洁有为干部,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青春力量。(作者单位:吴桥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