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光阴流转,历史长卷上那一页却始终熠熠生辉。1945年的今天,中华民族以3500万军民用生命铸就的惨烈牺牲,换来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以超越国界的勇气与智慧,终结了人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每当这个日子来临,胜利的钟声便穿越时空,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激荡起深远的回响。
历史的镜鉴,照亮民族不屈的脊梁。 八十年前,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强敌,何以能成为东方主战场,坚持十四年之久并最终赢得胜利?答案深藏于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中。从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的惨烈搏杀,到敌后战场的地道战、地雷战的人民智慧;从杨靖宇将军胃中的草根棉絮,到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铮铮铁骨——中华民族用最原始的意志力与最现代的牺牲精神,书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悲壮史诗。这段历史以血与火证明:当一个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时,任何凶暴的敌人都无法将其征服。抗战精神的核心,正是这种在危亡之际迸发出的惊人凝聚力与顽强生命力,它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谱系中最为刚健激昂的乐章。
精神的传承,铸就时代前行的基石。 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驱逐侵略者、光复山河的瞬时辉煌,更在于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注入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这场胜利洗刷了百年国耻,重塑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更为一个新生的、独立的现代国家奠定了心理与政治基础。从更深层看,抗战中凝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推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精神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科技攻坚的战场上,我们一次次看到这种精神的当代彰显。它提醒我们,珍惜今日之和平繁荣,最根本的是要传承好那种在逆境中奋起、在合作中共赢的民族智慧与格局。
未来的启示,呼唤命运与共的担当。 八十年后的世界,虽无全球战火,但和平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单边主义、霸权政治阴魂不散,地区冲突仍未止息。纪念胜利,绝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守护当下、开创未来。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牺牲奉献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让我们更深切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分裂对抗只能导致灾难,团结协作方能共享和平。今天,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正是这种历史智慧的当代实践。我们纪念胜利,就是要弘扬跨越国界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加和平、安全、繁荣的世界。
胜利日的回响,是历史的警钟,也是未来的号角。它告诉我们,从苦难辉煌中走来的中华民族,最懂得和平的珍贵、发展的迫切、团结的价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从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中不断汲取力量,高擎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开放的胸怀,迈向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书写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篇章。(作者:河北省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