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闭幕后,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再动员、再出发。从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时的“徙木立信”,到2025年学习教育的“化风成俗”,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不仅锻造了“金色名片”,更以作风之变引领中国之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十年淬火,从“关键一招”到“制胜法宝”。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破题之举。从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到狠刹“会所里的歪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这背后是“以上率下”的政治自觉,为全党树立标杆;是“抓常抓长”的制度韧性,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到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更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吃喝、超标接待等问题得到根治,“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成为常态。
新程再考,在“深”与“实”中破解作风顽疾。当前,作风建设进入“啃硬骨头”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仍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5万起,隐形变异问题占比上升,“快递送礼”“不吃公款吃老板”等新动向凸显斗争复杂性。与此同时,部分干部滋生“疲劳综合征”,认为“差不多了”“该松口气了”。对此,既要系统学习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又要通过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途径全面查摆问题;既要立查立改“车轮腐败”“文山会海”等显性问题,更要深挖“政绩工程”“数字形式主义”等隐性病灶,必须以“永远吹冲锋号”的定力,推动作风建设从“不敢”向“不想”跃升。
化风成俗,让“铁规矩”转化为“软实力”。作风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将制度约束内化为价值追求。在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营商环境优势;在安徽,“六尺巷工作法”将传统文化智慧融入基层治理。这些实践表明,作风建设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就能释放出强大治理效能。此次学习教育更强调“开门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践行宗旨,让群众在具体问题解决中感受到作风之变。
长效之策,以法治思维筑牢作风根基。从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党中央将作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未来更需进一步聚焦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等重点群体,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链条,让八项规定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既是对过去十年作风建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未来“国之大者”的庄严承诺。这场作风赶考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履职尽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担当作为,我们定能以好作风好形象创造新伟业,让“中国之治”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