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霍力伟: 清风两袖丈初心——新时代基层干部的"距离"诠释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霍力伟  日期:8/22/2025 字体: [大][中][小]

   “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明代官员况钟的这首《拒礼诗》,穿越了六百余年的历史烟霭,依然掷地有声。在交通网络贯通南北、数字技术联通万端的今天,地理空间的“距离”早已被高铁、5G压缩成一张薄纸,但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心灵距离”、理想与现实的“实践距离”、能力与担当的“成长距离”,始终是丈量作风的标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正以“脚下沾泥”的自觉、“心有群众”的温度、“肩扛责任”的担当,重新定义着这个时代的“距离美学”。

    地理零距离: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地理的距离,从来不是阻隔干群的屏障,反而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新时代基层干部深谙“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的道理,主动打破“坐办公室听汇报”的惯性,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院坝村头、车间码头。他们带着政策走村串户,揣着问题深入一线,在田埂上算清“民生账”,在灶台边理顺“矛盾点”,在晒谷场议定“发展策”。从春播时节的种子化肥供应,到秋收时节的农机调度帮扶;从老旧村路的硬化规划,到留守老人的就医用药需求,基层干部用“沾满泥土的脚印”串起民生需求的“路线图”,用“浸透汗水的笔记本”写就为民服务的“承诺书”。他们深知:真正的基层工作,不在文件里、不在报表中,而在群众的炕头上、心坎里。

    心灵近距离:用“真感情”架起党群连心桥。明代海瑞曾言:“官之至难者,令也。”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面对的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利益交织的复杂、期待与现实的落差。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始终把“将心比心”作为工作的底色,用“真诚”消解隔阂,用“耐心”换取信任。他们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把“群众来访日”变成“干部下访日”;创新“板凳会”“茶话会”等微载体,让政策宣讲从“文件宣读”变为“拉家常式解读”;开设“民生直通车”,让群众诉求从“层层转办”变为“即时响应”。这些看似“土办法”的举措,实则是基层干部对“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深刻把握。当干部愿意弯下腰倾听、坐下来商量、沉下心解决,群众的“心门”自然会打开,党群干群的“情感纽带”就会越系越紧。

    能力近距离:以“硬本领”答好时代考卷。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对新时代基层干部而言,“知”是理论素养,“行”是实践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新任务新挑战,基层干部既不做“只会念稿”的“传声筒”,也不当“本领恐慌”的“局外人”,而是以“归零心态”主动学习、以“钉钉子精神”锤炼能力。学深悟透政策文件,把“上级精神”转化为“本土方案”;深入研究产业规律,让“传统手艺”对接“电商经济”;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使“治理难题”找到“破题钥匙”。从调解邻里纠纷时的“法理情融合”,到推动项目建设时的“要素统筹力”;从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突力”,到引导移风易俗时的“文化引领力”,基层干部用“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务实态度,让自己成长为服务群众的“多面手”、推动发展的“主心骨”。

    价值近距离:守"清廉心"永葆政治本色。明代况钟有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其言行举止关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始终把“廉洁”作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把“公正”作为最基本的履职准则。他们严守纪律红线,自觉抵制“吃拿卡要”的歪风,杜绝“优亲厚友”的积弊;坚持公开透明,把惠民资金的使用、民生项目的进展晒在“阳光下”;注重以身作则,用“干部自己先做到,带动群众跟着一起做”。在他们心中,“不带江南一寸棉”不仅是古人的高洁追求,更是新时代干部的行为准则。只有自身干净,说话才有底气;只有公心处事,干事才能硬气。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干部的“距离课”永远没有结业时。唯有始终保持与群众的“零距离”、与时代的“同频度”、与使命的“契合度”,才能在基层这片最广阔的天地里,书写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合格答卷。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