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会展场馆作为展示城市形象、促进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态势备受关注。然而,当前会展场馆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边是部分地区盲目建设超大体量会展综合体,三年新增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另一边是全国展馆总体出租率仅20%,大量场馆闲置,沦为“面子工程”。会展场馆的健康发展,关乎资源高效利用,更关乎城市经济提质增效。唯有坚持科学规划、盘活存量资源、强化市场导向,才能让会展场馆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合理规划是会展场馆发展的首要前提。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忽视产业基础和市场容量,盲目上马会展项目,导致场馆过剩、资源浪费。数据显示,2020年底至2023年底,全国展馆面积从1229万平方米增至1626万平方米,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三四线城市,供给过剩问题凸显。国际经验表明,展馆“租馆率”以30%为盈亏点,低于此则面临亏损,而我国不少中小城市展馆出租率长期低于这一阈值,陷入“建馆即亏损”的怪圈。盘活存量是破解现有场馆闲置难题的关键路径。目前,全国大量已建场馆利用率低下,部分三四线城市展馆一年仅举办数场小型展会,周边配套设施闲置,造成巨大资源浪费。激活存量场馆,需从政策引导、功能拓展、区域协同三方面发力,让“沉睡”的场馆焕发新活力。
会展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摆脱对政府主导的过度依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一线城市凭借市场化程度高、产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展馆出租率高、盈利能力强,而不少中小城市场馆因行政干预过多、市场化运营不足,陷入困境。唯有坚持市场化方向,才能让会展场馆在竞争中找准定位、提升效能。
政府在会展场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定位应从“建设主导者”转变为“服务保障者”。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另一方面,要优化发展环境,为场馆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中央政府应制定全国会展场馆发展规划,明确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城市的场馆建设目标和布局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加强对场馆建设、运营的动态监管,定期评估场馆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大对会展场馆周边交通、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的投入,打造便捷高效的会展服务商圈。结合城市产业布局,引导相关产业向会展场馆周边集聚,形成“展会+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例如,在展馆周边建设产业园区、商务写字楼等,方便参展商开展商务活动,促进展会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展会的产业带动效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会展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会展专业,培养懂策划、会运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端会展人才落户,提升行业整体素质。通过人才支撑,推动会展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增强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
会展场馆的发展,是一篇需要精心构思、统筹兼顾的大文章。唯有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避免盲目扩张,让场馆建设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以盘活存量为关键,创新机制、拓展功能,让闲置资源重焕生机;以市场导向为核心,培育主体、打造品牌,让会展经济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以政府服务为保障,完善配套、强化监管,为场馆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才能破解当前会展场馆发展的困局,实现从“面子工程”到“发展引擎”的华丽转身。在新的发展阶段,各地应立足实际、精准施策,推动会展场馆建设与运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让会展经济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