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陈俊熙: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陈俊熙  日期:9/4/2025 字体: [大][中][小]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推进城乡融合的征程中,守正与创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唯有坚守战略方向、价值取向、系统思维之正,突破机制障碍、激活要素潜能、重塑发展模式之新,方能构建“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新格局,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战略方向是城乡融合的根本指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制度变革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要求我们在城乡融合中坚守政治方向,以党建引领统筹多元主体,形成“党委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从顶层设计看,需将城乡融合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避免碎片化改革。唯有以战略定力锚定目标,才能在复杂局面中保持方向不偏、靶心不移。

    以人民为中心是城乡融合的价值底色,必须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当前,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仍较明显,2023年数据显示,农村教育、医疗资源密度不足城市的1/3,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尚未实现全覆盖。解决这些问题,需坚守“发展成果共享”理念,以县城为枢纽节点,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重点推进县域内城乡供水一体化、电网升级改造、5G网络全覆盖,建设“县域医共体”“教联体”,让农村居民平等享受优质公共服务。同时,聚焦农民增收,建立“保底收益+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产业融合中获得合理回报,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系统思维是城乡融合的科学方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全局,构建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城乡本为有机整体,二者在产业、生态、文化等领域具有天然关联性。从产业协同看,城市的技术、资本优势与乡村的资源、劳动力优势需深度融合,避免“城市工业独大、乡村农业单一”的失衡局面;从生态保护看,需建立城乡统一的环境治理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从文化传承看,应保护传统村落、非遗技艺,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此,需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多规合一”的城乡融合规划,明确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城市带乡村、乡村促城市”的良性互动。

    城乡融合本质是对城乡发展规律的遵循,必须摒弃“城市优先”“乡村依附”的传统思维,树立“平等相待、共生共荣”的新理念。从世界各国经验看,城乡关系经历了“对立—互动—融合”的演变过程,我国正处于从“以城带乡”向“城乡互促”的转型期。在此阶段,需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不搞“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保留乡村肌理与文化根脉。同时,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将新质生产力引入乡村,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独特价值。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城乡融合既是发展目标,更是实现路径。唯有坚守战略方向不动摇、秉持人民立场不偏移、遵循系统规律不蛮干,同时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制度创新、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激活要素潜能、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构建协同机制,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让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宁静交相辉映,让发展的成果如春风化雨般润泽每一寸土地。当守正与创新的双桨共同发力,城乡融合的巨轮必将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城乡基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