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构建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锚定正风肃纪、正心明道、正本清源三大方向,以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方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政治根基。
正风肃纪,以 “严” 字铸魂,让纪律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正风肃纪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始终以 “严” 的主基调贯穿始终,形成了雷霆万钧的震慑效应。这种 “严”,不是阶段性的运动式治理,而是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的长效机制,体现在监督执纪问责的每一个环节。当前,正风肃纪已进入“深水区”,面对的多是积习甚深的顽瘴痼疾。从“违规吃喝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到“数字形式主义”的新表现,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警示我们:“严” 的主基调绝不能动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对顶风违纪行为 “零容忍”,通过常态化监督检查、专项整治行动、通报曝光典型案例等方式,持续释放 “越往后执纪越严” 的强烈信号,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正心明道,以 “硬” 字立规,让理想信念成为拒腐防变的压舱石。纪律是外在约束,觉悟是内在自觉。政治生态的净化,既要靠严明的纪律划定行为边界,更要靠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正心明道,就是要通过强化党性修养、砥砺政治品格,让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党的规矩,实现 “不敢腐” 向 “不想腐” 的深层转变。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用好党内政治生活这个 “大熔炉”。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员锤炼党性、提升觉悟的重要平台,必须严格执行 “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让党内政治生活真正严肃起来、认真起来。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要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做到 “真批评、批评真”,避免 “好人主义”“一团和气”;在组织生活会上,要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查摆问题,明确整改方向。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让党员干部在红脸出汗中淬炼党性,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通过政治文化的浸润,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政治觉悟,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让铁的规矩内化为行为自觉。
正本清源,以 “清” 字筑基,让清朗生态成为干事创业的沃土。政治生态的净化,如自然生态的修复,既要剜除毒瘤,更要培育新苗。正本清源,就是要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用什么人,就有什么样的导向;树什么导向,就有什么样的生态。” 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让 “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考察识别、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等环节,坚决防止 “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同时,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营造 “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多地出台容错清单,明确容错情形和程序,让干部在改革创新中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正是正确用人导向的生动实践。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干事创业的良田,是民心向背的标尺,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更需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唯有坚持严字当头、硬规托底、清字润心,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方能让政治生态像自然生态一样,山清水秀、生机盎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