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孙煜晰:卸包袱是为了更好担责任——以基层减负激活治理新动能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孙煜晰  日期:9/12/2025 字体: [大][中][小]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文山会海、“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得到有力遏制,基层干部得以从繁文缛节中抽身,将更多精力投入实际工作。然而,个别地方减负出现偏差,将“松绑”异化为“松劲”“减责”,导致工作节奏放缓、干部精气神弱化,损害群众利益。减负的终极目标,是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敢为善为,在卸下形式主义“包袱”的同时,扛起服务民生、推动发展的“担子”。

    一、警惕减负异化:减责松劲是治理“毒药”而非“解药”

    个别地方对基层减负理解偏差,将其简单等同于“数字减负”,只关注文件、会议、督查数量削减,却忽视“提质增效”本质。这种片面减负看似减轻形式负担,实则隐患重重。减负被曲解为降低标准、忽视效果后,基层干部易产生“减负即减责”的错误认知,工作态度懈怠、节奏放缓,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下降。面对急难险重任务,部分干部选择回避,缺乏担当勇气。一些单位为避免违规,取消必要考核和管理,导致管理失效、工作推进无力。这不仅削弱减负成效,还使政策落实“悬空”,损害群众利益,动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减负与促担当相辅相成,减负是手段,促担当是目标,只有准确把握方向,才能避免“减负”沦为“减责”遮羞布。

    二、校准减负方向:应减之负与应尽之责需“双向发力”

    实现减负与促担当良性互动,需从“应减之负”和“应尽之责”同步发力。一方面,要明确权责边界,防止责任“甩锅”。基层负担过重常因权责错位,部分上级部门以“属地管理”转嫁职责,让基层“小马拉大车”,影响工作开展和治理效率。因此,要制定科学权责清单,划定基层权责范围,剔除超能力、关联度低的事务,让基层干部专注本职。另一方面,要优化考核机制,以实绩论英雄。传统考核重材料和痕迹,使基层干部陷入形式主义,忽视实际成效。应打破旧模式,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重点考察民生问题解决等指标,推动干部务实行动。同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细化“三个区分开来”情形,为敢担当、勇创新的干部撑腰。

    三、激活治理动能:让减负成效转化为群众获得感

    基层治理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坚持效果导向。一方面,推动资源下沉,为基层赋能。减负不是简单削减任务,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和权限下放,为基层提供支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级部门应下放行政执法权、管理权和资源调配权,让基层及时解决“看得见、管得了”的问题。同时,加强基层干部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强化实干导向,以行动破难题。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要用于为群众办实事。通过“精文简会”减少不必要文件和会议,让干部深入群众、了解需求,找准工作着力点。在经济发展中,鼓励基层干部探索创新,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将减负成效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层治理是“接力赛”,减负是“卸包袱”,为干部松绑;担当是“扛重任”,激励干部作为。唯有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施策,卸下形式主义“虚担”,拧紧责任担当“发条”,才能让干部从“事务主义”中解脱,在为民服务中实现价值。当减负成效转化为群众笑脸,担当脚步丈量出民生温度,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将更畅通,中国式现代化根基将更坚实。我们要以减负赋能激发干部热情,以担当作为推动基层治理上台阶,为实现美好生活向往而奋斗。(新乐市杜固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