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过往的 “教科书”,更是前行的 “指南针”。从夏商周的文明曙光到秦汉的大一统气象,从唐宋的盛世繁华到近代以来的抗争与崛起,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着应对挑战的智慧、凝聚着攻坚克难的力量、蕴藏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唯有读懂历史、尊重历史、借鉴历史,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把握方向,从历史馈赠中汲取不竭动力,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崭新篇章。
历史是沉淀经验的 “宝库”,能为当下发展提供 “解题思路”。无论是治国理政的宏观智慧,还是干事创业的具体方法,历史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 “参考样本”。战国时期,商鞅通过变法推动秦国从弱到强,其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革新精神,至今仍启示我们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势、深化改革创新;唐代 “贞观之治” 中,唐太宗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清醒认知,重视民生、虚心纳谏,为后世留下了 “以民为本” 的执政理念;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无数建设者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筑牢根基。这些历史经验并非尘封的故纸堆,而是鲜活的 “方法论”—— 当我们面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难题时,可借鉴历史上 “重农固本” 的思想,结合现代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当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时,能从历史上 “合纵连横” 的智慧中,汲取统筹兼顾、互利共赢的策略。从历史中提炼经验,本质上是站在 “前人的肩膀上” 看问题,让我们少走弯路、更高效地破解当下的发展难题。
历史是凝聚精神的 “纽带”,能为民族复兴注入 “精神底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却始终屹立不倒,正是因为孕育了代代相传的伟大精神。从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执着追求,到岳飞 “精忠报国” 的赤诚担当;从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气节风骨,到近代以来无数先烈为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这些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在当代,这些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脱贫攻坚战场上,驻村书记们以 “愚公移山” 的韧劲扎根基层,带领群众摆脱贫困,正是对历史上 “自强不息” 精神的传承;科技攻关一线,科研工作者们以 “卧薪尝胆” 的毅力攻克 “卡脖子” 技术,正是对历史上 “攻坚克难” 精神的延续;抗疫斗争中,无数逆行者以 “舍生取义” 的勇气守护生命,正是对历史上 “家国情怀” 的践行。历史精神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它能在我们面临困境时给予勇气,在迷茫困惑时坚定信念,让整个民族在复兴征程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以史为鉴并非 “照搬历史”,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一方面,要坚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深入挖掘历史中符合时代发展的智慧与精神,也要警惕对历史的片面解读和盲目复古,避免陷入 “历史虚无主义” 或 “教条主义” 的误区。比如,我们传承 “重义轻利” 的传统美德,并非否定合理的利益追求,而是要在市场经济中坚守道德底线;借鉴古代的治理经验,并非照搬封建制度,而是要吸收其中 “民为邦本” 的核心理念,转化为现代的民生政策。另一方面,要学会 “以史明志、以史促行”,将对历史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党员干部要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在工作中践行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青少年要从历史学习中树立民族自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每个普通人都能从历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在本职岗位上脚踏实地、担当作为。只有让历史与现实同频共振,才能真正让历史的力量转化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实际成效。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过往的岁月,而在于让我们从过往中获得走向未来的力量。让我们以历史为镜、以历史为尺,在传承中坚守初心,在创新中开拓未来,让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滋养中,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前行。若你觉得文章中某部分需要补充具体案例,或对语言风格有调整需求,欢迎随时沟通。(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