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马香振:清风劲吹守初心 为民底色永鲜亮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马香振  日期:10/13/2025 字体: [大][中][小]

    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这股涤荡作风积弊的清风,已吹拂神州大地十余载。它不仅让 “文山会海” 瘦身、“舌尖浪费” 刹车,更让干部队伍的价值取向回归 “为民” 本源。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永葆八项规定清风,既是对干部作风的持续锤炼,更是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宗旨的坚定践行。唯有让这股清风常吹不懈,才能让干部的为民底色愈发鲜亮,赢得群众的真心信赖与拥护。

    八项规定的清风,以 “刮骨疗毒” 的力度重塑干部作风,让为民初心从 “口号” 变为 “行动”。曾经,部分干部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裹挟:下基层时 “走马观花”,调研报告 “照抄照搬”;公款消费 “暗度陈仓”,迎来送往 “铺张浪费”。这些行为不仅消耗行政资源,更让群众与干部之间隔了一层 “无形墙”。八项规定以 “小切口” 推动 “大变革”,从 “精简会议文件” 到 “规范公务接待”,从 “严查公车私用” 到 “整治违规收礼”,每一项要求都直指作风痛点。如今,干部们轻车简从深入田间地头,坐在农家炕头听民声;行政审批窗口 “最多跑一次” 成为常态,群众办事不再 “跑断腿、磨破嘴”;惠民资金 “直达快享”,每一分钱都用在群众急需处。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八项规定让干部摆脱了 “虚功” 的束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 “实功” 上,让为民服务从墙上的标语,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八项规定的清风,以 “润物无声” 的渗透激活干部担当,让为民服务从 “被动” 转为 “主动”。作风的转变,最终要体现在为民担当的实践中。八项规定不仅是 “约束线”,更是 “动力源”—— 它让干部跳出 “求稳怕错” 的思维定式,摒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消极心态,主动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扛在肩上。在乡村振兴一线,干部们带着项目、技术扎根农村,帮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让 “土疙瘩” 变成 “金疙瘩”;在社区治理中,干部们牵头成立 “议事厅”,倾听居民诉求,解决停车难、养老缺、环境差等 “烦心事”;在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前,干部们冲锋在前,用 “我先上” 的担当筑起守护群众的 “安全线”。这些场景印证了:当干部卸下 “应酬包袱”、抛开 “私心杂念”,就能把全部心思用在为民办实事上。八项规定的清风,正是通过净化干事环境,让干部的担当精神被激活,让为民服务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永葆八项规定清风,需以 “久久为功” 的韧劲筑牢长效机制,让为民底色永不褪色。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 “死灰复燃”。近年来,“电子红包”“快递送礼” 等隐形变异问题偶有出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变相的公款旅游” 等新现象也需警惕。这意味着,落实八项规定不能 “一阵风”,必须织密制度 “防护网”、拧紧思想 “总开关”。一方面,要完善监督体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公务消费、会议审批、基层考核等环节全程监控,让 “隐形四风” 无处遁形;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政务热线、网络平台等,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 “监督员”。另一方面,要深化思想教育,通过典型案例警示、廉政党课宣讲等,让干部深刻认识到:八项规定不是 “紧箍咒”,而是保护自己不偏离为民轨道的 “护身符”;清廉作风不是 “形象工程”,而是赢得群众信任的 “生命线”。同时,领导干部要发挥 “头雁效应”,带头践行八项规定,以 “自身正” 带动 “身边清”,形成一级带一级、全员守规矩的良好氛围。

    八项规定的清风,吹走的是作风浮尘,留下的是为民真心;擦亮的不仅是干部个人形象,更是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八项规定为指引,始终坚守为民底色,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若你对文章的案例选取、语言风格等有调整需求,欢迎随时告知。(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