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马香振:净网络空间浊气 拒情绪污染蔓延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马香振  日期:10/15/2025 字体: [大][中][小]

    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生活,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然而,在便捷沟通的背后,一股 “情绪污染” 正悄然蔓延:从社交媒体上的恶意谩骂、极端吐槽,到短视频平台里的煽动性言论、对立性话题,再到评论区中不问事实的跟风指责、人身攻击…… 这些充满戾气、焦虑与负能量的 “情绪垃圾”,不仅干扰正常的网络交流秩序,更侵蚀公众的心理健康,甚至引发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净化网络空间,向 “情绪污染” 坚决说 “不”,已成为守护社会文明、维护公众权益的迫切需求。

    “情绪污染” 在网络空间的泛滥,正以隐蔽且破坏力强的方式危害着个体与社会。对个体而言,长期浸泡在充斥 “情绪污染” 的网络环境中,容易被负面情绪裹挟:看到极端化言论会莫名焦虑,刷到恶意吐槽会心生烦躁,参与对立讨论会陷入愤怒,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将网络上的戾气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影响人际关系与生活状态。对社会而言,“情绪污染” 会加剧群体对立、撕裂社会共识:一些人为博眼球、赚流量,刻意放大社会矛盾,用 “非黑即白” 的思维煽动不同群体间的冲突;部分平台算法为追求点击量,推送更多情绪化内容,形成 “负面情绪越浓、传播越广” 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理性声音被淹没,社会信任度降低。例如,某热点事件中,有博主未经核实便发布煽动性视频,引发不同观点网友的激烈争吵,甚至出现线下围堵、恶意举报等极端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 这正是 “情绪污染” 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危害社会稳定的典型例证。

    “情绪污染” 的滋生蔓延,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个体层面看,部分网民缺乏理性思考能力与媒介素养,容易被片面信息误导,习惯用 “情绪化表达” 代替 “理性讨论”,甚至将网络当作 “情绪宣泄的垃圾桶”,忽视他人感受与社会影响;还有些人存在 “法不责众” 的侥幸心理,认为在网络上发表极端言论无需承担责任,从而肆无忌惮地传播负能量。从平台层面看,一些网络平台为追求商业利益,过度依赖 “流量至上” 的运营逻辑,对情绪化、煽动性内容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通过算法主动推送,间接助推了 “情绪污染” 的扩散;部分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不够完善,对恶意言论、极端观点的识别与处置不及时,导致 “情绪垃圾” 得以大量传播。从监管层面看,尽管我国已出台多项网络治理法规,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部分领域的监管仍存在 “滞后性”,对 “隐形情绪污染”(如隐晦的讽刺、暗示性的对立言论)的界定与惩处难度较大,难以形成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网络。

    净化网络空间、抵制 “情绪污染”,需要个体、平台与监管部门协同发力,构建 “共治共享” 的网络治理格局。对网民而言,要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与理性思维能力,学会辨别信息真伪,不被情绪化内容裹挟,不参与恶意讨论与人身攻击;在表达观点时,多一份理性、少一份冲动,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戾气,用 “理性发声” 代替 “情绪宣泄”,做网络空间的 “正能量传递者”。对网络平台而言,要摒弃 “流量至上” 的短视思维,承担起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情绪化、对立性内容的推送,增加优质、理性内容的曝光度;完善内容审核体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对 “情绪污染” 内容的识别效率,对恶意传播者采取限流、封号等惩处措施,从源头上遏制 “情绪污染” 的传播。对监管部门而言,要加强网络治理法规的完善与执行,针对 “情绪污染” 的新形式、新特点,及时出台针对性监管措施;加大对违法违规平台与个人的惩处力度,形成 “违法必被查、违规必受罚” 的震慑效应;同时,通过开展 “清朗网络” 系列专项行动,常态化整治网络 “情绪污染” 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网络空间不是 “法外之地”,更不是 “情绪垃圾场”。每一个网民都是网络环境的 “建设者” 与 “受益者”,唯有共同抵制 “情绪污染”,才能让网络空间回归理性、文明的本质,让互联网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服务公众生活的重要平台。你若觉得文章中需要补充具体案例,或对某些观点进一步深化,欢迎随时提出。(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