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党风政风建设的长河中,洗涤着作风上的尘埃;又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干部心中是否装着人民。十余年来,这股清风让干部队伍的作风为之一新,也让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近。在新的征程上,唯有让八项规定的清风持续吹拂,才能不断擦亮干部的为民底色,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
八项规定带来的作风之变,本质上是干部为民初心的回归与彰显。曾经,一些干部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裹挟,下基层时前呼后拥,解决问题时推诿扯皮,把为民服务挂在嘴边却不落在实处。八项规定以实实在在的要求,打破了这些不良风气。如今,干部们轻车简从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会议室里的长会短开,省下的时间用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公款消费的 “隐形门” 被堵死,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到 “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这些转变的背后,是干部们把群众放在心上,将为民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八项规定就像一把标尺,让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衡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为民的标准,让为民底色在作风转变中愈发鲜明。
在八项规定的落实过程中,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隐蔽性,时刻考验着干部的为民担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 “四风” 问题换上 “新马甲”,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有的干部将公款吃喝转移到农家小院,美其名曰 “体验乡村生活”;有的利用电子红包、虚拟货币等方式行贿受贿,打着 “人情往来” 的幌子;还有的把 “痕迹管理” 变成 “痕迹主义”,让基层干部陷入报表和台账的泥潭,无暇顾及群众的实际需求。这些现象的出现,说到底是部分干部的为民担当有所松懈,没有真正把八项规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面对这些挑战,干部们更应拿出较真碰硬的勇气,敢于向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刀,勇于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只有在困难和诱惑面前坚守为民初心,才能在落实八项规定中不打折扣,让为民底色不受污染。
要让八项规定的清风永葆,让干部的为民底色更加鲜亮,需要制度约束与思想引领双管齐下。制度是保障,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让 “隐形四风” 无所遁形。比如,通过建立公务消费电子监管平台,对每一笔公款支出进行全程监控,发现异常及时预警;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的眼睛成为监督干部的 “千里眼”。思想是根本,要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廉政党课等形式,让干部深刻认识到八项规定不是 “紧箍咒”,而是 “护身符”,是保护自己不偏离为民轨道的重要保障。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让干部在为民办实事中获得成就感。领导干部更要发挥带头作用,以身作则践行八项规定,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让为民底色在制度与思想的双重作用下更加稳固。
八项规定的清风,吹走的是作风上的浮尘,留下的是干部的为民初心;擦亮的不仅是干部的个人形象,更是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让我们以八项规定为指引,始终坚守为民底色,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书写为民服务的新篇章。如果你对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方面有其他想法,欢迎随时告诉我。(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