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是党的形象 “晴雨表”,政风是政府效能 “度量衡”。从延安时期的 “只见公仆不见官”,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带来的作风之变,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唯有把党风规正,才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伟力;唯有让政气畅通,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优良党风引领政风、带动民风,既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更是团结亿万人民奋进的必由之路。
规正党风是凝聚干事伟力的 “向心力”,让党员干部拧成 “一股绳”。党风正则干部廉,干部廉则事业兴。曾经,个别地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 “文山会海” 消耗干部精力,让 “推诿扯皮” 寒了群众的心;少数党员干部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更是侵蚀着党的执政根基。而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从 “打虎拍蝇” 清除害群之马,到 “专项整治” 破解作风顽疾,党风建设的 “螺丝” 越拧越紧。如今,党员干部下基层调研 “轻车简从”,坐在田埂上听民声;行政审批 “瘦身提速”,“最多跑一次” 成为常态;惠民政策 “直达快享”,补贴资金精准落到群众口袋。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党风规正带来的干事氛围 —— 当干部不再把时间花在应酬上,不再把心思用在 “搞变通” 上,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乡村振兴、科技攻关、民生保障等战场上主动担当、奋勇争先。正如脱贫攻坚中,数百万党员干部扎根一线,用 “跟我上” 的担当凝聚起 “一起干” 的力量,这正是优良党风释放的强大凝聚力。
气清政畅是汇聚民心民意的 “强磁场”,让群众与政府 “心贴心”。政风连着民心,政畅才能民安。如果政府部门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政策落实 “中梗阻”“打折扣”,即便初衷再好,也会让群众失望;反之,若政风清明、政令畅通,政策能精准落地,问题能及时解决,群众自然会真心拥护。近年来,各地推进 “放管服” 改革,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建立 “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政务热线、网络平台等渠道,让群众的 “急难愁盼” 有人管、有着落;推行 “政务公开”,从财政预算到项目进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政府效能,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就像某地社区通过 “议事厅” 机制,让干部与居民面对面商量解决停车难、养老服务等问题,最终形成 “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 的良好局面。可见,气清政畅的政风,能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温度与效率,从而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形成 “政民同心” 的强大合力。
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聚民心,需要制度保障与行动自觉双向发力。一方面,要扎紧制度 “笼子”,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细化作风建设考核标准,让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的机制落地生根;健全政务服务监督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倒逼政府部门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政令畅通。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强化行动自觉,把 “为民服务” 的初心融入日常 —— 面对群众诉求,多一份耐心倾听;落实政策任务,少一分敷衍应付;遇到困难挑战,敢啃 “硬骨头”、敢接 “烫手山芋”。同时,要发挥 “头雁效应”,领导干部带头严守纪律、改进作风,带头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以 “关键少数” 的表率作用,带动 “绝大多数” 形成优良党风政风,最终让 “党风正、政风畅、民心聚” 成为新时代的鲜明标识。
党风正则国运兴,政风畅则民心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唯有持续规正党风、涵养政风,才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如果对文章的案例选取、语言风格等有调整需求,欢迎随时告知。(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