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满泥点子,才能想出金点子”,“泥土味”是基层干部最鲜明的“身份标识”,更是连接群众的“情感纽带”。这份味道里,藏着对民生的牵挂、对责任的担当,唯有常沾泥土、多接地气,才能让民生情在实践中愈发醇厚。
田间地头的“汗水味”,是为民办实事的“见证”。在春耕备耕的农忙时节,总有基层干部挽起裤脚走进农田,和农户一起弯腰插秧、了解民情,汗水浸湿的衣衫上,带着新翻泥土的清香;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踏遍村里的山山水水,帮种植户对接销路、申请补贴,把“助农方案”写在广袤大地上。这些沾满“汗水味”的身影,让群众感受到“干部就在身边”,也让民生工作有了最实在的落脚点。
走家串户的“烟火味”,是倾听民声的“密码”。基层干部的脚步,常常停在村民的院坝里、社区的凉亭下。在村民家的灶台边,倾听“自来水水压小”的难题,当场联系水务部门协调解决;在村里的小超市,询问“经营有没有困难”,帮忙申请小微企业扶持政策。这些充满“烟火味”的交流,没有生硬的宣讲,只有掏心窝子的对话,却能精准捕捉群众的“急难愁盼”,让民生情在家长里短中自然流露。
攻坚一线的“泥土味”,是破解难题的“勋章”。面对乡村道路硬化的征地难题,干部们带着板凳坐在村口大槐树下,用“拉家常”代替“讲政策”,把补偿标准换算成“每亩地能多打多少斤粮食、孩子上学能省多少脚力”,最终打消农户顾虑;碰上老旧改造引发的邻里纠纷,他们揣着施工图纸逐户上门,既当“调解员”又当“监督员”,在施工现场和居民楼间来回奔波,直到家家户户用上稳定的水电。这些带着“土办法”的攻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贴近群众的方式啃下“硬骨头”,让“泥土味”里长出破解难题的“智慧”,让民生情在攻坚克难中愈发坚定。
“泥土味”越浓,“民生情”越真;脚步扎得越深,群众离得越近。从田间地头的躬身劳作,到走家串户的贴心交流,再到攻坚一线的执着坚守,“泥土味”早已融入基层干部的血脉,成为他们践行初心的生动注脚。未来,唯有继续以“沾泥带土”的姿态扎根基层,以“枝叶关情”的真心服务群众,才能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凝聚起奋进力量,让民生福祉的种子在泥土中生根发芽,结出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