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广西江门村党总支书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当村官,历经三次失败后,她通过“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打开销路,带动全村95户贫困户脱贫;湖南新化大水坪村驻村工作队创新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建设年加工万吨的农产品工厂,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解决环保难题;新疆叶城县公安局民警联合林业部门成立“生态警务护林队”,创新“三查三护”工作法守护国家级湿地公园。恰如《尚书》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基层干部的每一步跋涉,都是在筑牢国家治理的根基。
基层“实干者”,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生温度的“第一感知点”,这里最需要“苦干实干”的劲头。基层的实干,不是“蛮干硬干”,而是“找准痛点、精准发力”。有的村子交通不便,干部们就带头修产业路,让山里的土特产能运出去;有的老人行动不便,干部们就组织“上门办”服务,把医保、养老认证送到家;有的孩子放学没人管,干部们请大学生志愿者来辅导。这些看似细碎的事,却是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心头事”。
产业“实干派”,以匠心筑牢制造根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产业工人、技术工匠用实干“啃”出来的。实干不仅要有“埋头拉车”的韧劲,也要“抬头看路”的清醒。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我国技术工人没有停留在“老手艺”里,而是主动学习工业机器人操作、数字化编程,钻研新技术。正是这样的苦干实干,筑牢了中国制造的根基,让“中国智造”在全球舞台上有了更足的底气。
青春“实干家”,让奋斗成为成长底色。在脱贫攻坚的壮阔画卷中,有一抹青春的亮色永远定格在广西百色的大山深处。黄文秀,这个从农村走出又回归农村的壮族姑娘,用30岁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她的故事之所以穿越山海、直抵人心,不仅在于她用脚步丈量土地的坚守,更在于她以青春为炬,照亮了理想与现实交汇的征程,为当代青年树立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精神标杆。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不愿干”,但事实恰恰相反: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有青年扎根基层;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有青年勇攀高峰;在应急救灾的一线,有青年冲锋在前。他们的实干,或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却充满了“向上的力量”——他们用行动证明,年轻一代不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能扛重担、能打硬仗的“实干家”。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蓝图徐徐展开,每一笔色彩,都需要基层实干者用汗水去勾勒。他们用“脚底板”走遍千家万户,用“铁肩膀”扛起责任担当,把“为民服务”的承诺,变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这样的苦干实干,不仅筑牢了基层治理的根基,更让民生的温度,实实在在地传递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