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如同一张动态更新的“新考卷”,旧经验解不开新难题,老办法走不通新路子。从“数字化鸿沟”到“个性化需求”,从“产业转型瓶颈”到“治理精细挑战”,时代考题不断升级,唯有以创新为笔,在思路、方法、载体上破局,才能答出群众满意的“高分卷”。
破题要先破“惯性思维”,让创新有方向。 不少基层干部常陷入“路径依赖”:遇到矛盾就靠开会协调,服务群众还守窗口“坐等”,发展产业仍盯“传统老路”。例如某些地方长期用“贴通知、喊喇叭”的方式宣传惠民政策,年轻人看不到、老年人记不住,政策知晓率始终低迷。后来干部转变思路,联合本地短视频博主拍“政策情景剧”,用方言讲补贴申请流程,开通“线上答疑直播间”,政策知晓率提升了,村民更容易接受。这说明,创新不是“凭空造”,而是打破“我以为”的惯性,站在群众视角找痛点,盯着问题堵点谋突破——群众需要“易懂”,就把政策从“文件语”译成“家常话”;群众追求“便捷”,就把服务从“线下跑”改成“掌上办”,让创新始终围着群众需求转。
解题要善用“工具创新”,让服务更高效。 如今的基层工作,早已不是“一张纸、一支笔”能应对的。面对人口流动频繁、民生数据繁杂的新情况,数字化工具成了“破题利器”,但关键在“用对、用活”。某乡镇曾因“数据不通”头疼:民政的低保信息、医保的报销数据、村委的人口台账各成体系,排查困难群众时要“多头查、反复核”,耗时又易错。后来乡镇搭建“民生数据共享平台”,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干部只需输入村民姓名,就能一键调取相关信息,不仅排查效率提升,还精准识别出漏保家庭。创新工具不是“摆样子”,而是把“技术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群众少费心,用“智慧”为基层减负、为服务提速。
答题要靠“群众参与”,让创新有温度。基层治理不是“干部唱独角戏”,而是要发动群众“共当主角”。部分村两委,召开“庭院议事会”,让村民自己设计方案,最终不仅庭院颜值提升,还形成了“各家有特色、全村共美丽”的景象。还有些地方组建“群众智囊团”,邀请退休教师、老党员、返乡青年参与村务决策,听群众意见、让群众做主。创新的温度,藏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细节里。只有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创新成果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这份基层考卷才能答得有底气、有温度。
时代是“出卷人”,基层干部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时代在变,基层考题也在变,但“以人民为中心”的答题初心不变。唯有保持“敢闯敢试”的创新锐气,破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善用“科技赋能”的解题工具,汇聚“群众智慧”的强大力量,才能在基层这张“新考卷”上,写出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精彩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