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提出,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用网习惯。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10月27日《上海法治报》)
眼下,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对于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好与坏,也是各说各有理,赞同者认为学生带手机便于与家长联系,便于查阅资料而利于学习。而反对者则认为学生带手机会导致沉迷游戏而影响学习,甚至影响视力,不利于身心健康。
众所周知,如今很多中小学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不但吃饭离不开手机,走路离不开手机,上厕所离不开手机,而且在被窝里也还是离不开手机,有的甚至在课堂里仍旧离不开手机。手机已然成了学生们“最亲密的伙伴”。
笔者以为,中小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显然“弊大于利”。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毕竟还是一名学生,他们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学习。如果整天沉迷于手机,甚至连课堂里也沉迷其中,那可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样子。试想,倘若一个连课堂里也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的人,今后又怎能立足社会、贡献社会呢?
此次,教育部发布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再次明确,中小学生禁止带手机进课堂,这无疑表明了对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说“不”的鲜明态度。一方面,于学生来说,无论是保护视力,还是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以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于家长和学校而言,一直困扰的中小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的疏解。可以说,教育部发文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及时而必要。
但笔者以为,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课堂不能止于“一纸文件”,还需家校堵疏结合,齐抓共管。首先,学校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健全一套严格的手机管理规章制度,对违规把手机带入校园的,该没收手机的要没收手机,该纪律处分的要纪律处分,绝不能听任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成为一道无解难题。另一方面,学校应邀请公安部门、人民法院等法律部门以讲座,或图片展示等方式予以必要的普法宣传和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知晓擅自带手机进校园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从而倒逼学生自觉做到不带手机进校园。
其次,家长要引导教育。一方面,家长要担负起监管的主体责任,既要向孩子讲明违规带手机进校园的法律后果,又要阻止孩子偷摸把手机带入校园。另一方面,家长要对孩子加强引导教育,既要对孩子使用手机的场所、时段、时长、频率、内容、功能、权限等事项,予以必要的规制,又要教育孩子在学校要以学习为重,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切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其三,家校也要堵疏结合。众所周知,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如果让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和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与信息化时代更好地相处,既要学会合理适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又要学会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远离低俗短视频、涉黄网络小说等不良信息,在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治理孩子沉迷手机,不能光靠学校和家长,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让孩子在信息化时代里不沉迷于手机,不成为“掉进手机里的孩子”,这无疑值得各方深思。(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