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王立翠:在群众监督中锻炼干部优良作风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王立翠  日期:10/28/2025 字体: [大][中][小]

    群众监督是干部作风建设的“试金石”,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催化剂”。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干部队伍作风持续向好,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疾仍需警惕。如何让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键在于将群众监督嵌入权力运行全过程,以“阳光操作”倒逼干部主动作为、廉洁自律,在接受监督中淬炼过硬本领,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

    一、群众监督是作风建设的“紧箍咒”,倒逼干部规范用权

    权力运行一旦脱离监督,便容易滋生腐败与怠政。群众作为政策落地的直接感受者,其监督具有天然的广泛性与真实性。例如,通过政务公开平台、信访渠道、社区议事会等机制,群众可实时反馈干部履职情况,对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行为形成有效震慑。这种“全天候”监督迫使干部时刻绷紧纪律之弦,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服务”,推动工作重心下沉、服务效能提升。

    二、群众监督是能力提升的“磨刀石”,推动干部务实创新

    干部作风不仅体现在廉洁自律,更反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群众监督暴露的“痛点”往往是改革的突破口。如某地区通过“百姓问政”节目曝光民生难题后,相关部门限期整改并建立长效机制,既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也倒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优化工作方法。这种“问题导向”的监督模式,促使干部在应对复杂局面中增强担当意识,在创新服务方式中提升执政能力。

    三、群众监督是信任构建的“连心桥”,促进干群关系和谐

    当群众监督渠道畅通、反馈问题得到重视时,干部与群众的互动会形成良性循环。例如,推行“群众评议干部”制度,将评价结果与晋升奖惩挂钩,既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也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这种“双向奔赴”的监督机制,打破了干群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干部在倾听民意中校准工作方向,在回应关切中凝聚民心。

    优良作风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在持续监督中打磨、在实践检验中升华。群众监督既是约束也是动力,既能防止权力滥用,也能激发干部潜能。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机制,畅通线上线下监督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干部在群众期待中成长。唯有如此,才能锻造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