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是涵养乡风文明的“清泉”,是丰富村民生活的“舞台”,是夯实乡村根基的“基石”。作为扎根乡土的年轻干部,选调生带着学识、满怀热忱,当以“三股劲”破题,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书写担当,让乡村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
选调生当以“钻劲”挖资源,让乡村文化“有料”。乡村的每一段传说、每一件老物件、每一种传统技艺,都是文化建设的“富矿”。选调生要带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艺人,记录下即将失传的民间故事;翻阅村史馆的旧档案、老照片,梳理出乡村发展的文化脉络;调研田间地头的民俗活动,挖掘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要把零散的文化碎片拼成“完整拼图”,把沉睡的文化资源变成“鲜活资产”,把小众的文化元素打造成“特色品牌”,让乡村文化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独特魅力”。
选调生当以“闯劲”搭平台,让乡村文化“热闹”。乡村文化建设不能“等靠要”,更需主动作为搭舞台。选调生要善用新思路、新方法,为村民搭建文化活动的“大舞台”。可以牵头组建广场舞队、书法兴趣班、非遗传承小组,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化活动;可以策划“丰收节”“民俗展”“乡村春晚”,让乡村的节日氛围更浓厚;可以利用闲置校舍改造“文化驿站”,让村民有读书、下棋、交流的好去处。要让文化活动覆盖老中青少,让文化舞台点亮乡村日夜,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乡村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欢声笑语。
选调生当以“韧劲”育认同,让乡村文化“扎根”。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让文化基因融入村民血脉。选调生要当好“文化宣传员”,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群,讲述乡村的文化故事,传递文明新风;要当好“文化辅导员”,教孩子们学唱乡土歌谣、绘制乡村美景,培养他们的家乡情怀;要当好“文化守护者”,带头保护古民居、古树名木,引导村民树立文化保护意识。要让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让文明习惯在日常实践中养成,让每一位村民都以家乡文化为荣,让乡村文化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乡村文化建设,路在脚下,功在不舍。选调生以青春之力深耕文化沃土,定能让乡村文化枝繁叶茂,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承安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