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产业振兴正是筑牢这一基础的核心引擎。从乌蒙山区的天麻种植到海南的鳄鱼养殖,从浙江安吉的竹林经济到广东阳山的特色种养,乡村产业正以多元姿态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书写着“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时代答卷。
发展乡村产业,要立足资源禀赋,让“土特产”变身“致富宝”。乡村的优势在生态,特色在乡土,潜力在资源。阳山县江英镇借力高海拔条件发展旱地西洋菜,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模式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云南普洱依托独特气候土壤培育普洱茶,将自然禀赋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安徽长丰聚焦草莓产业,从种植延伸到加工、旅游,实现全链条增值。这印证了“千万工程”经验的深刻启示:唯有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方向,才能让绿水青山长出“金叶子”,让田埂地头结出“致富果”。
发展乡村产业,要强化多链协同,让“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产业链的延伸是价值提升的关键,供应链的畅通是市场衔接的保障,价值链的跃升是持续发展的核心。四川都江堰国家农业公园构建“互联网+农业产业平台”,形成一二三产融合格局;龙泉青瓷以“一村一品”为抓手,通过文化节、国际展会打响品牌;阳山枸杞叶产业联合高校与企业,开发深加工产品让产值突破1.5亿元。正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所强调,要“做大链主企业、做优中小企业,形成生产协同、技术互补的发展阵型”,唯有打通产供销各环节,才能让乡村产业既有“筋骨”又有“血肉”。
发展乡村产业,要坚持创新赋能,让“传统路径”换成“升级赛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根本动力。从“南繁硅谷”的种业创新到智慧农业的数字赋能,从农光互补的立体种养到电商直播的产销对接,创新让乡村产业焕发新生机。黎埠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模式年增收超1400万元,大崀镇活化闲置农房打造民宿让村民家门口就业,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深刻内涵。政策托底更添底气,耕地保护、补贴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是农民增收的“钱袋子”,是城乡融合的“连接线”。唯有持续深耕特色产业、做强产业链条、强化创新驱动,才能让乡村产业既有“土味”又有“品位”,既有“规模”又有“效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让我们以产业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广袤乡村绘就产业兴旺、农民幸福、乡村美丽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