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的人把办公平台当作“戏台”,在工作中耍假把式,热衷于搞“表演式忙碌”。这不仅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更会贻误改革发展良机。(11月13日澎湃新闻)
现实中,不少干部把“多开会、多填表、多汇报”奉为工作“忙”的全部注脚,误将其当作履职成绩,却不愿沉下心来破解实际难题。他们看似每日“连轴转”、忙得不可开交,实则深陷“文山会海”消磨斗志,在“材料包装”中虚耗光阴、荒废实干本领。长此以往,便逐渐丧失了直面矛盾的锐气、破解难题的硬功,沦为只求“过得去”的“事务主义者”,与干部成长“重实干、求实效”的核心导向背道而驰。
群众评判干部,看的从不是“忙不忙”的表面姿态,而是“干没干好实事”的实际成效。若干部把时间精力都耗费在“做表面文章”上,对群众的“急难愁盼”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最终只会让群众的期待落空,让干群关系的“温度”持续下降。
工作是实打实干出来的,绝非空喊口号喊出来的;业绩是真招实效做出来的,绝非花言巧语说出来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会虚耗精力,注定干不成事。焦裕禄踏遍兰考上千个沙丘寻求治沙之法,孔繁森跋涉高原数万公里摸索发展之策,徐淙祥50年扎根田野深耕育种之道。事实早已证明,惟有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方能蹚出发展新路、开辟前行坦途。
破解“假忙碌”乱象,关键要精准把脉“病根”、靶向施策。一方面,要锚定思想“总开关”,树牢正确政绩观,让干部“想实干”。通过专题培训、典型引领、案例警示等方式,引导干部深刻认识到“实绩才是硬通货”,把“群众满意、问题解决、发展见效”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尺,从思想根源上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错误认知,主动把心思放在办实事上。另一方面,要拧紧考核“指挥棒”,优化评价激励机制,让干部“要实干”。合理下调“会议次数”“材料厚度”等痕迹化指标权重,增设“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实绩增长率”等硬核指标,将考核重心从“重过程留痕”转向“重结果实效”,以鲜明导向倒逼干部把精力聚焦到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实处。
总之,干部的“忙”,要忙在“刀刃上”、忙出“实效来”。唯有坚决破除“假忙碌”的形式主义弊病,大力弘扬“真实干”的优良作风,才能让干部在为民服务中实现价值,让政府在真抓实干中赢得群众信任,为“十五五”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作者单位:阜城县漫河镇党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