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杨代: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更接地气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杨代  日期:3/10/2025 字体: [大][中][小]

    当贵州困牛山村的狗不再对基层干部"汪汪叫",这个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恰成为检验减负成效的生动注脚。全国两会期间,鞠华国代表关于"会少了,去乡亲家时间多"的切身感受,折射出近年来基层减负工作正从纸面走向田间。这份带着泥土气息的治理智慧,值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入思考。

   “会少了,去乡亲家时间多,村里的狗见了也不汪汪叫。”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基层减负带来的变化。过去,基层干部往往被各种会议和文件所束缚,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去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而现在,随着基层减负工作的推进,会议的次数明显减少,文件的数量也大幅降低,基层干部终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群众,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基层减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减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它让基层干部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群众。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基层干部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基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增强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基层减负也有助于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过去,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基层干部往往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力。而现在,随着工作压力的减轻,基层干部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这样的工作环境无疑会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当然,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而是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贵州推行的"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十字工作法,将减负与干部考核机制改革、数字政务建设相结合,形成制度性解决方案。当数据壁垒被打破,重复劳动被消除,基层干部才能将精力投入到矛盾调解、产业培育等核心工作中。这种系统化改革思维,正是破除形式主义的关键。

    从文山会海到阡陌田间,这场静悄悄的作风变革正在重塑新时代的干群关系。当基层干部裤腿上的泥巴多了,表格上的水分就少了;当村委会的灯光暗了,村民家的炉火就更旺了。这或许就是基层减负最生动的辩证法——减去的是形式主义的包袱,增加的是血肉相连的深情,夯实的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作者单位:朱各庄镇人民政府)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320359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