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杨代:激活群众监督力量 筑牢基层清廉根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杨代  日期:5/27/2025 字体: [大][中][小]

    河南平顶山村干部违纪案的查处,再次印证了群众监督在基层反腐中的关键作用。村民通过信访、举报等多渠道推动案件真相浮出水面,展现了群众作为利益直接关联者的监督动力。

    当前农村监督往往面临力量薄弱、信息不对称等困境,而此案启示我们,激活群众监督的“源头活水”,需构建便捷化、低门槛的参与机制。例如利用微信小程序搭建“村民随手拍”等匿名举报平台,既降低监督风险,又能扩大线索来源。同时,强化监督结果反馈同样重要。正如本案中《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书》详细公开资金流向的做法,信息的透明化不仅能增强群众参与信心,更能形成“举报-调查-公开”的闭环监督链条,让监督真正成为遏制微腐败的利器。 

    制度创新是遏制权力失范的核心抓手。村干部虚报资金、违规消费的行为,暴露了村级财务审核流于形式的积弊。同类案例中,虚列名目套取补贴、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频发,根源在于制度漏洞未能及时填补。破解这一困境,需从技术和管理两端发力。一方面,可探索“村务卡+区块链”财务模式,将村级支出纳入电子支付系统,实现资金流向实时可追溯,让每一笔公款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建立“村民代表初审、乡镇审计复核、第三方机构抽检”的三级联审机制,打破“一支笔审批”的权力垄断格局,用制度刚性约束小微权力。唯有从技术赋能和流程再造双重维度筑牢防线,才能根治“账本上的腐败”。 

    教育与震慑并重方能治标更治本。此案涉事干部虽受撤职处分,但若止步于个案处理,难免陷入“割韭菜”式反复。从多地案例看,部分村干部将截留资金视为“辛苦费”,将公款吃喝视作“人情往来”,暴露出法治意识淡薄与价值观错位的深层问题。对此,需构建“常态化警示+差异化激励”的预防体系。通过组织村干部观摩职务犯罪庭审、剖析本地违纪案例等沉浸式教育,将“莫伸手”的警示刻入思想深处。同时可试点“廉洁积分”考评,将清廉履职与绩效奖励、晋升资格挂钩,让守规矩者得实惠,形成“不想腐”的内生动力。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基层干部既是政策的执行者,更是干群关系的纽带。平顶山此案表明,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畅通群众监督的渠道,才能培育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只有持续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更加坚实,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中收获更多获得感。(作者单位:朱各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