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海南省纪委办公厅通报了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在全县重点片区开展多轮模拟测评问卷调查,对测评满意度未达95%的单位进行通报约谈。但对群众在问卷中反映的突出问题,解决办法不多、效果不佳,与群众期盼差距较大。(澎湃新闻)
“精致作秀”难掩治理空心化之弊。强压达标线、诱导性答题、唯网络问卷是从……部分地方对满意度数据的畸形追求,暴露了懒政思维与扭曲的政绩观。当调查沦为“精致作秀”,基层干部便可能钻研“精准拿分”而非解决难题。更有甚者,以现金奖励诱导受访者回答“满意”,严重透支政府公信力。这种掩耳盗铃之举,不仅掩盖了真问题,更让群众产生“被利用”之感,将干群信任推向悬崖边缘。
重“键对键”轻“面对面”,难测真实民情冷暖。 过度依赖网络问卷,看似高效便捷,实则存在代表性缺陷。我国网民规模虽大,但仍有群体疏离网络,即便在线者也未必坦陈心声。线上便捷不能取代线下扎实:12345热线考核中,基层常被迫为不合理诉求“讨满意”,或因权责错位陷入“小马拉大车”的窘境。当河道排污、道路破损等实质诉求因资源匮乏被搁置,再华丽的满意率亦如空中楼阁。满意度本质是带温度的个体感受,唯有深入街巷、田野,用双脚丈量民情,才能突破“数据茧房”,捕捉沉默的声音。
解“不满意”方为调查终极使命。满意度调查非终点站,而是新起点。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定位群众“急难愁盼”,将“不满意”清单转化为施政“任务书”。海南通报中的案例警示我们:通报约谈不如直击痛点;多地主动公示不合理工单的探索则表明,敢于辨析诉求合理性,方能腾出手来破解真问题。从“管理思维”转向“共治思维”,需建立“调查-解决-反馈”闭环:既借技术之力拓宽渠道,更需干部“双脚沾泥、心怀百姓”,在方案设计、问题整改中体现科学性、针对性,让“电子表格里的数字”化为“万家灯火里的笑颜”。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9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