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承载着群众日常出行的脚步,也维系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喜乐。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交通流量日益复杂的当下,群众交通安全已成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命题。尤其是学生放学安全、道路维修安全与农村地区交通安全问题,更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筑牢安全防线,为群众出行保驾护航。
一、守护学生放学安全,撑起成长“保护伞”
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安全。每天放学时分,校门口人流、车流汇聚,交通安全隐患随之增加。由于学生年龄小,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极易在穿行马路、乘坐交通工具时遭遇危险。一些学生因急于回家,在没有观察路况的情况下突然横穿马路;部分家长在接送学生时随意停放车辆,堵塞交通,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
为保障学生放学安全,多部门需协同发力。学校可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安全讲座、交通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放学时段,安排教师和家长志愿者在路口引导交通,维持秩序。交警部门则应在校园周边道路设置完善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加强巡逻管控,严查超速、违停等违法行为,为学生放学营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二、重视道路维修安全,铺就出行“放心路”
道路维修是保障道路通行质量的必要举措,但施工期间也带来了诸多交通安全隐患。围挡设置不规范、警示标志缺失、施工区域照明不足等问题,容易导致过往车辆和行人发生碰撞、摔倒等事故。同时,道路维修造成的交通拥堵,不仅影响群众出行效率,还可能因车辆频繁启停、变道引发剐蹭等交通事故。
要解决道路维修中的交通安全问题,施工单位需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在施工前,科学制定交通组织方案,通过媒体、交通诱导屏等渠道提前发布施工信息,引导群众合理规划出行路线;施工过程中,规范设置围挡、警示标志和照明设施,安排专人疏导交通,确保施工区域与通行区域有效隔离。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道路维修工程的监管,定期检查施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对违规行为及时督促整改,保障道路维修期间群众出行安全。
三、聚焦农村交通安全,织密乡村“平安网”
农村地区由于道路基础设施薄弱、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参差不齐,一直是交通安全管理的难点。部分乡村道路狭窄且缺乏必要的防护栏、警示桩等设施,弯道视线受阻,遇到雨天、雾天等恶劣天气,车辆极易发生侧翻、坠沟等事故。此外,农用车违法载人、无牌无证驾驶、酒后驾车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群众生命安全。
提升农村交通安全水平,需多措并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对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进行安全改造;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大喇叭”广播、流动宣传车、村民大会等形式,普及交通法规和安全知识。交管部门则要强化农村地区交通执法力度,针对重点时段、重点路段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为乡村振兴筑牢交通安全根基。
群众交通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放学安全、道路维修安全和农村地区交通安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安全措施,才能织密交通安全防护网,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平安出行,让交通安全成为城市发展中最温暖、最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