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对基层干部而言,学习不仅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途径,更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保障。只有将“学”融入工作与生活,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基层环境中不断提升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日常工作中,基层干部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事务,这恰恰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例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某县基层干部小王负责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面对村民对新品种种植技术的疑虑,他没有盲目劝说,而是主动向农业专家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深入周边成功种植的村庄取经,还在田间地头与老农交流传统种植经验。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小王整理出一套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种植方案,并通过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建立示范田等方式,成功说服村民尝试新品种。最终,该村特色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2万元。此外,在处理邻里纠纷、征地拆迁等矛盾时,基层干部可以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用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式化解矛盾。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基层干部能够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生活是基层干部持续学习的“第二课堂”。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许多基层干部利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间,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观看时政新闻,了解国家发展大局;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上关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学习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有的干部还会订阅《求是》《半月谈》等期刊杂志,在业余时间阅读,不断充实自己。除了线上学习,基层干部也积极参与线下学习活动。例如,某街道定期组织“社区夜校”,邀请党校老师、行业专家为基层干部授课,内容涵盖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干部们还自发成立读书小组,每月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学习心得,碰撞思想火花。这些生活中的学习活动,帮助基层干部拓宽了知识视野,更新了知识结构,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与生活的有机融合,能够让学习发挥更大的价值。基层干部可以建立“工作-学习-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比如,每天工作结束后,花十几分钟复盘当天的工作,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某乡镇干部小李在负责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时,最初采用“一刀切”的整治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引发了部分村民的不满。通过复盘反思,他意识到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于是,他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乡村规划与环境治理方面的培训课程,并深入其他先进村庄考察学习。在后续工作中,小李转变思路,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了符合村庄特色的环境整治方案,既改善了村庄环境,又保留了乡村风貌,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此外,基层干部还可以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深入调研和学习,形成调研报告或解决方案,为上级决策提供参考。
将“学”融入工作与生活,是基层干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提升自身能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与生活的融合中学习,基层干部能够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