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群防群治是筑牢平安防线的“神经末梢”。党组织的核心引领是凝聚群众力量、推动工作落地的根本保障。唯有以党建为纲,革新理念、创新路径、健全机制,才能推动群防群治从“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真正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群防群治“主心骨”
基层党组织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需通过体系构建与先锋带动,汇聚治理合力。
(一)“党组织+网格”织密服务网
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划分网格,每个网格设“网格党小组”,由党员任组长,负责收集群众安全需求、传递党组织部署。如老旧小区改造中,党小组针对“消防设施老化”“照明不足”等问题,联合多方检修设施、加装路灯,让群众切实感受党组织服务,增强信任。
(二)党员带头当好“领头雁”
开展“党员亮身份、平安我先行”活动,党员公示信息并主动承担巡逻、调解、宣传等任务。退休党员组建“红色巡逻队”排查隐患,在职党员线上分享安全知识,年轻党员加入专业服务队,以行动为群众树立标杆,带动更多人参与。
二、转变工作理念:传递治理“温度”
打破“重任务、轻情感”的传统模式,以服务为核心,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归属感。
党组织牵头制定“需求清单+服务清单”,通过网格党小组精准匹配资源。针对老年群体,发动党员组建“银发守护队”,巡逻时同步提供代买、检修服务;针对青少年,联合派出所、学校党支部开展“平安课堂”,融安全教育与实践参与。同时,定期评选“平安家庭”“优秀志愿者”,开设“红色平安之星”专栏,让群众付出被看见,强化情感认同。
三、创新实践路径:搭建多元参与平台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在党组织统筹下设计差异化参与方式,实现“人人能参与”。
(一)上班族:灵活参与解“时间困局”
开发“红色平安积分”小程序,群众上报隐患、分享知识得积分换权益;设“弹性巡逻岗”,党员率先预约时段,带动上班族利用碎片时间参与。如党员带头夜间巡逻,逐步形成“党员引领、群众跟进”氛围。
(二)专业群体:技能赋能提“治理效能”
摸排专业人才,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专业志愿队”:党员律师、退休法官组成“红色法律调解队”化解纠纷,医护党员成立“红色应急救护队”开展培训与救助,水电技能党员组建“便民维修队”处理巡逻中发现的故障,让专业力量精准发力。
(三)青少年:党建带团建育“接班人”
联合社区团支部开展“小小安全员”活动,党员志愿者带领青少年参与安全检查;举办手抄报比赛、情景剧表演,党员担任指导;发起“家庭安全监督员”计划,以党员家庭为示范,让青少年带动家庭参与,推动治理向家庭延伸。
四、构建长效机制:保障参与“可持续”
避免“运动式”推动,以党组织为核心建立三大机制,确保工作常态运行。
(一)闭环反馈听民意
每月召开“群防群治座谈会”,设“红色意见箱”与“党员直通车”通道,党员收集反馈后,党组织3个工作日内制定整改方案并公示结果,如调整不合理巡逻路线,让群众意见“有回音”。
(二)激励保障强后盾
推行“红色平安积分”兑换与“星级志愿者”晋升制,党组织评定星级并给予培训、资源倾斜等权益;协调物资为队伍配备巡逻、专业装备,节日慰问优秀参与者,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三)协同联动聚合力
建立“社区党组织+派出所党支部+物业党支部+辖区单位党组织”四方联动小组,定期联席会商、明确职责。重大节日开展“红色平安守护”行动,各方分工协作,形成“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的治理合力。基层群防群治深入人心,关键在党建引领下,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唯有将党的引领与群众需求、情感、利益深度绑定,才能激发内生动力,让平安建设在基层扎根,形成“党引领、群参与、共平安”的治理生态。(作者:绵阳市梓潼县宏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