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社区治理的网格中,基层工作者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改革创新的“第一试验田”。当真抓实干的“老黄牛精神”遇上创新思维的“破局智慧”,如何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精彩答卷?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把握“实”与“新”的辩证关系,让务实品格与创新基因在基层大地同频共振。
一、真抓实干:在“泥土味”中筑牢治理根基
基层工作的本质是“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年持之以恒,正是源于“真真实实的干、点点滴滴的做”。新时代的基层干部要当好“泥腿子”干部:在信访调解中走百家门、知百家情,在产业发展中算精细账、谋长远计,在民生服务中解急难愁、暖百姓心。江苏昆山“民生微实事”项目,通过“群众点单 - 社区派单 - 部门接单 - 百姓评单”的闭环机制,让10万元以下的“小事”快速落地,累计解决群众诉求3.2万件,正是真抓实干的生动注脚。
二、创新思维:在“破题处”开辟发展新局
基层治理的痛点往往就是创新的支点。面对老龄化难题,上海长宁区创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让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累计存储服务时间120万小时,破解了养老资源不足的困局。数字时代的基层创新更需“云端思维”:广东佛山打造“粤省事”基层服务平台,将132项高频事项下沉村居,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基层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问题导向的“精准滴灌”,是扎根现实土壤的“智慧生长”。
三、实干与创新的“化学反应”:在融合中激发治理效能
当“枫桥经验”遇上“大数据”,浙江诸暨创建“枫桥式”社会治理云平台,实现矛盾纠纷“一网感知、多元化解”;当传统村落邂逅“数字经济”,贵州黔东南打造“村BA数字IP”,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增长270%。这些案例揭示:真抓实干是创新的“压舱石”,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主义;创新思维是实干的“加速器”,让重复劳动转化为智慧创造。正如“浦江经验”所启示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既要“身入”更要“心至”,既要“老办法”管用也要“新办法”解渴。
基层工作的魅力,在于既要有“苔花如米小”的务实坚守,也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当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真抓,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实干,以“破茧成蝶”的智慧创新,定能在基层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培育出既有“泥土芬芳”又具“时代气息”的治理之花。这既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最好诠释,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基层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