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马香振:八项规定、作风建设的 “定盘星” 与 “指南针”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马香振  日期:8/21/2025 字体: [大][中][小]

    2012 年,中央八项规定以短短 600 余字的篇幅,开启了一场深刻的作风变革。十余年来,这股清风不仅涤荡了党风政风的积弊,更重塑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八项规定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纪律要求,成为衡量干部作风的 “试金石”,指引着新时代党的建设航向。

    八项规定的核心力量,在于以 “小切口” 推动 “大转变”,让务实清廉成为干部队伍的鲜明特质。曾经,“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 的形式主义让群众寒心,“一桌饭、一瓶酒、一张卡” 的奢靡之风侵蚀着执政根基。而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显性问题得到根本遏制,会议减了、文件短了,干部下沉调研的脚步勤了,解决群众 “急难愁盼” 的效率高了。从县委书记在田间地头与农民算 “增收账”,到窗口单位推行 “最多跑一次” 改革,这些细微变化的背后,是党员干部将 “为民服务” 从口号转化为行动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超 100 万起,这组数字既彰显了 “零容忍” 的决心,更印证了作风建设带来的深层次变革 —— 当干部摆脱了文山会海的束缚,卸下了迎来送往的负担,才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真抓实干中。

    作风建设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八项规定的落实必须 “永远在路上”。近年来,一些 “四风” 问题穿上 “隐身衣”、换上 “新马甲”:有的以 “调研” 之名行 “旅游” 之实,有的用 “电子红包” 代替传统礼品,还有的将责任层层下压却 “只挥鞭子不甩鞭子”。这些隐形变异现象警示我们:一旦放松警惕,不良作风就可能卷土重来。究其根源,少数干部仍存在 “松劲歇脚” 的心态,认为 “规定执行得差不多了”;还有人把八项规定视为 “束缚”,而非干事创业的 “护身符”。事实上,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只有从思想深处破除 “特权意识”“侥幸心理”,才能让八项规定内化为干部的行为自觉,避免陷入 “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 的怪圈。

    让八项规定的清风持续吹拂,需要制度约束与思想淬炼双向发力。一方面,要织密监督网络,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公务消费、会议审批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让 “隐形变异” 问题无所遁形。例如,某地通过 “公务用车智慧监管平台”,实时追踪车辆轨迹,有效杜绝了 “私车公养” 现象。另一方面,要深化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廉政党课等形式,让干部明白 “清廉是福、贪欲是祸”。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 “群众满意” 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 当干部把精力放在 “为民办实事” 而非 “为己留政绩” 上,八项规定的精神自然会落地生根。此外,领导干部的 “头雁效应” 至关重要,只有上级带头拒绝 “人情往来”、带头深入基层,才能形成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的示范效应。

    从卢沟桥头的烽火到八项规定的清风,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党的作风,关系到其生死存亡。八项规定不是 “终点站”,而是作风建设的 “加油站”。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牢记:清廉底色是干事创业的底气,为民情怀是拒腐防变的根基。唯有以八项规定为镜,常正衣冠;以民心为秤,常校偏差,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交出让人民满意的作风答卷。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