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时代,农村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发挥其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凝聚 “三力”—— 凝聚力、执行力与战斗力。“三力”相互支撑、协同发力,既是农村党组织巩固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也是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聚凝聚力:筑牢党群同心的向心力磁场
凝聚力是农村党组织的灵魂,是维系党群关系、汇聚发展合力的根本所在。失去凝聚力,党组织便会沦为空架子,乡村发展也将失去方向与动力。要凝聚这份力量,需从思想与情感两个维度双向发力。在思想引领层面,核心在于让党的创新理论 “落地生根”。农村党员群众生活在生产一线,对抽象的理论表述往往难以产生共鸣,这就要求党组织摒弃照本宣科的宣讲模式,将政策语言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家常话,通过更鲜活、更接地气的形式,让党员群众在理解中认同、在认同中凝聚共识。在情感联结层面,关键在于把群众冷暖放在首位。党组织的凝聚力,最终要靠实打实的服务来体现。基层党组织需主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摸清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从解决灌溉难题、搭建增收平台,到完善医疗、司法等公共服务,用每一件民生小事的解决,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与担当。
二、聚执行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凝聚力是人心向背的根基,那么执行力就是将乡村发展蓝图变为现实的桥梁。再好的政策、再完善的规划,若不能落地见效,最终也只是纸上谈兵。农村党组织要提升执行力,需以精准规划为前提,以机制激励为动力,构建定责、督责、考责的闭环体系。精准规划是执行力的起点。乡村发展存在地域差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群众需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党组织避免一刀切的工作模式,立足本地实际制定发展方案。机制激励是执行力的保障。执行力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监督与奖惩,基层党组织需建立科学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定期调度、重点督办等方式,及时掌握工作进展,解决落实中的堵点难点。此外,还需完善考核评价与奖惩制度,对工作成效显著、群众认可度高的干部予以肯定与激励,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及时调整,以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倒逼责任落实、提升执行效能。
三、聚战斗力:锻造攻坚克难的先锋队铁军
乡村发展面临着产业转型、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诸多挑战,啃下硬骨头,离不开党组织强大的战斗力。建强骨干队伍是战斗力的基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注重 “领头雁” 的培育,通过理论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村 “两委” 干部的政策水平与治理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是战斗力的关键。新时代乡村发展面临许多新课题,党组织需主动求变,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念,将 “互联网 +” 融入党建与治理工作,通过数字化平台提升服务效率与监督效能。发挥先锋作用是战斗力的核心。党员是党组织的 “细胞”,要引导党员在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一线岗位上主动担当,以党员的 “带头干” 带动群众的 “跟着干”,形成 “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攻坚合力。
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凝聚力为执行力与战斗力提供思想与情感支撑,执行力让凝聚力与战斗力转化为实际成效,战斗力则为凝聚力与执行力的提升提供保障。新时代农村党建,唯有将这三力拧成一股绳,实现同向聚合、同频共振,才能让农村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