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群众的 “最先一公里”,工作内容繁杂、矛盾集中、群众需求多样,仅靠蛮干硬闯难见实效。新时代做好基层工作,需讲究方式方法,以 “巧劲” 补 “蛮力”,在巧沟通中聚民心、巧破题中解民忧、巧联动中强合力,方能打通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让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富成效。
一、巧沟通:以 “共情式表达” 架起民心桥梁
沟通是基层工作的 “第一道工序”,若沟通方式生硬、语言脱离群众,不仅无法传递政策意图,还可能引发误解与抵触。巧沟通的核心,在于放下 官腔、贴近 民情。一方面,要善用家常话替代书面语。基层群众的认知习惯与工作场景紧密相关,宣讲政策时若照本宣科,只会让人听着累、记不住。不如将乡村振兴战略转化为 “咱村的地怎么种更赚钱、路怎么修更方便”,用具体事例、身边变化传递政策利好,让群众在拉家常中理解政策、认同工作。另一方面,要学会换位思考。群众反映问题时,往往带着情绪与期待,若一味打断、急于辩解,只会关闭沟通的大门。巧沟通需先放下立场、耐心倾听,先共情、再解释,让群众感受到尊重与重视,即便问题一时难解,也能减少对立、增进理解。
二、巧破题:以 “靶向式施策” 解决民生难题
基层工作中,许多问题并非无计可施,而是容易陷入照搬经验的误区,导致用力不少、效果不佳。巧破题的关键,在于精准把脉问题根源,根据不同场景、不同群体的需求,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面对共性问题,要善于分类施策。比如人居环境整治,城中村与偏远乡村的痛点不同,城中村可能聚焦垃圾清运、私搭乱建,偏远乡村可能更需解决污水排放、厕所改造。只有分清问题的类型与层次,才能避免 “一套方案用到底” 的低效,让资源用在刀刃上。面对复杂问题,要学会分步破解。基层的矛盾往往盘根错节,如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若急于求成,反而可能激化矛盾。巧破题需先梳理问题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先做通意见领袖的思想工作,再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群众理解。这种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思路,能逐步化解阻力,让难题在 “小步快走” 中迎刃而解。
三、巧联动:以 “协同式发力” 凝聚治理合力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单靠某一个部门、某几名干部单打独斗,难免力不从心。巧联动的本质,是打破各自为政壁垒,整合政府、群众、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治理格局。要推动上下联动,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基层工作既要向上对接,准确领会上级政策的核心意图;也要向下反馈,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实践中的问题传递给上级。要推动内外联动,激活群众参与的能动性。基层治理的主体是群众,若群众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工作很难持久见效。巧联动需搭建群众参与的平台,让群众有机会为村里的事出主意、提建议。当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不仅能减轻干部的工作压力,更能让治理成果得到群众的认同与维护。
巧沟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工作有了温度;巧破题精准解决民生难题,让工作有了力度;巧联动凝聚多方治理合力,让工作有了广度。唯有以 “巧” 为钥,才能打开基层治理的新局面,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细微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