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的小郭永远闭上了眼睛,而司机王某最终被判返还900元。冰冷的司法程序可以画上句号,但一场关于道德责任与社会良知的追问才刚刚开始。2025年初,怀揣梦想来到上海打工的小郭,因一次网约车支付失误多转了900元车费。他尝试了一切合法途径追回这笔钱——联系司机、微信留言、报警求助、寻求法律援助。然而在多方维权无果后,这个年轻人走向了绝路。11月10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司机王某返还900元不当得利。司法给了事情一个了结,却无法给生命一个交代。
悲剧背后,谁的责任?小郭之死揭开了一个复杂的责任链条。在这起事件中,没有任何一方直接导致了年轻生命的消逝,但每一方的缺失都让这个处于困境中的年轻人更加无助。司机王某的行为尤其令人深思。从法律角度,他确实没有直接致人死亡的责任,甚至不构成刑事犯罪。但从道德层面看,他的一系列冷漠行为——长期拒接电话、庭审缺席、拉黑家属、那句“关我什么事”的冷漠回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缺失图景。对小郭而言,900元不仅是金钱,更是他继续在城市生存的希望。而对王某来说,这900元成了检验其道德底线的试金石。
平台监管,漏洞何在?网约车线下交易的监管盲区,在这起事件中暴露无遗。当交易脱离平台监控,诚信便只能依赖个体的道德自觉。近年来,网约车聚合平台快速发展,其订单量已占据整个市场近30%的份额。但繁荣背后,平台对实际承运车辆及驾驶员的准入门槛和日常监管仍存在明显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平台的合规性问题突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某些地区的网约车订单合规率仅为60%左右。这意味着大量交易实际上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救助机制,为何失灵?小郭在错付900元后,走遍了所有能想到的维权渠道,但最终仍然求助无门。这反映出我们的基层救助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资源分散在民政、人社、教育、医疗等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当像小郭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遇到困难时,往往不知道向谁求助,或者陷入了各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同时,救助体系更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兜底保障,而对心理层面的支持和发展性的救助明显不足。一个来到陌生城市的年轻人,面对困境时的心灵孤寂,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抚慰。
道德与法律,界限何在?法院判决司机王某需返还900元,这是法律层面上的公正裁决。但司法有其边界,它不能强制道德,也无法复活生命。司机的行为虽被判违反诚信原则,却与小郭自杀不构成直接因果关系,未达到刑事犯罪标准。于是,司法只能止步于民事追责。然而,法律只是社会行为的底线,真正维系社会健康运行的是高于法律的道德标准。一部好的法律必定是具备道德性的法律,立法者对道德要素的考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律实施的效果。在这起事件中,司机的行为虽然逃过了刑事追究,但无疑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
反思与重建,路在何方?为了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改进。网约车平台应当完善支付机制,增设大额转账提醒功能,同时加强对线下交易的监督管理,将司机的诚信表现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基层治理方面,需要建立小额纠纷快速处理通道,推广线上举证、远程调解等便民措施,切实降低民众的维权成本。社会支持体系也需要转型升级,在流动人口集中区域设立综合服务站,提供法律咨询与心理疏导服务。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救助格局。(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