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的一份家校联系卡,因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而站上舆论风口。这张小小的卡片,瞬间刺痛了公众对于教育公平最敏感的神经。尽管当地教育局已介入调查,但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远非一次调查所能涵盖。当纯洁的沟通桥梁被异化为功利的“资源勘探”,我们必须追问:这记关乎教育公平与尊严的板子,究竟应落在何处?
首要的板子,应打在“权力越界”的惯性思维上。事件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其赤裸裸地触碰了“教育公平”的底线。收集“可提供的社会资源”信息,无论其初衷包装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无法消除公众的合理质疑:学校是否在编制一份“家长资源清单”,以便日后“按图索骥”?家长的职业、权力与人脉,是否会成为其孩子在校能否获得更多关注、更优资源的“隐形筹码”?这种担忧源于并不少见的现实。从拉赞助、借用场地,到寻求行政审批的“便利”,个别学校确实存在将家长视为“资源库”的现象。长征小学此举,无疑越过了家校沟通应有的边界,将平等、纯粹的教育关系,裹挟进了功利与算计的阴影之中。这种权力越界的思维惯性,是侵蚀教育公平的第一道裂痕。
其次的板子,应打在“隐私侵扰”与“尊严伤害”的无形之手。除了公平性,该表格还对个人隐私与尊严构成了侵扰。诸如“是否单亲”“工作单位与职务”等信息的收集,若缺乏必要性与规范性,便是一种过度索取。特别是“单亲”等家庭信息,若处理不当,极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与不必要的标签效应,这与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背道而驰。在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学校更应成为尊重隐私的示范者。强制收集非必要的敏感信息,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冒犯了家长的私人领域,也损害了家校之间宝贵的信任基石。这背后,是学校对自身权力边界认知的模糊与对个体尊严的轻慢。
最终的板子,应打在“失衡关系”下的制度缺失与监管滞后。究其根源,此类事件频发源于家校关系中固有的力量不对等。在面对学校时,家长常处于弱势,对于不合理要求,往往“敢怒不敢言”,唯恐影响孩子。这种心态反过来又助长了学校的“强势”,使得一些不合理要求得以推行。而监管滞后与制度缺失,则为这类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若非舆论监督,此事能否得到迅速处理?在日常管理中,对于学校权力边界、家校沟通内容、信息收集范围,是否有清晰、刚性的制度约束?答案往往并不乐观。不能总等问题曝光后才亡羊补牢,必须建立常态化的预防与监督机制。
长征小学“家校联系卡”事件,是一面折射出权力越界、隐私风险与关系失衡的多棱镜。板子不能模糊地打,必须精准地落在需要担责的环节。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查应导向制度建设,为学校权力划定清晰红线,坚决杜绝家庭背景与教育资源挂钩的任何可能。
唯有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构建起平等、健康、互信的家校关系,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在公平的阳光下成长,而非在其父母资源的阴影下被区别对待。这记板子,必须打得响亮而彻底。(新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