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元6个的烤扇贝以其亲民价格与诱人香气,成为许多美食街的“流量密码”。然而,记者在山东济南某美食街调查发现,这些看似肥美的烤扇贝,多数并非新鲜扇贝现烤,而是由冷冻贝肉与廉价扇贝壳组装而成。(11月19日《春城晚报》)
众所周知,扇贝是一种美味食品,尤其是烤扇贝,因其价格亲民、香气诱人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已成为许多美食街的“流量密码”。
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些无良商家竟然无视消费者的舌尖安全,无视自身的经营诚信和商业道德,用“组装扇贝”充当新鲜扇贝,这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消费欺诈行为。
据报道,“组装扇贝”是指商家用冷冻的贝肉与廉价的扇贝壳组装而成。而据了解,一个贝肉三毛钱,一个扇贝壳四毛钱,再加上廉价的粉丝与蒜蓉,单个成本不过块把钱。如此低廉、不新鲜的“组装扇贝”,摇身一变竟成了价格翻了好几倍的扇贝美食。
“组装扇贝”上了餐桌,吃进了消费者的胃里,这无疑给餐桌上的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舌尖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一方面,这些来源不明、反复解冻、加工环境存疑的冷冻贝肉,菌落总数、新鲜度指标是否达标,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另一方面,这些“组装扇贝”是否存在扇贝壳多次重复利用,扇贝壳的卫生是否达标,这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贝肉不新鲜,扇贝壳不卫生,这样的“组装扇贝”不就是一道安全隐患重重的“毒扇贝”吗?
笔者以为,遏制“组装扇贝”上餐桌,还需监管和消费者的共同发力,合力规制。一方面,市场监管、食安委、消保委等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既要全链条、全方位地对夜市、美食街的扇贝来源、新鲜度等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防范“组装扇贝”上餐桌,又要对无良商家的“组装扇贝”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等多种处罚方式,让其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禁业代价”,倒逼其遵守商业道德,诚信经营。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应学会擦亮双眼,提升甄别能力,一旦发现“组装扇贝”,既要坚决说“不”,又要积极大胆地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消费权益和消费安全,切忌“装哑巴”,不计较、不较真,而助长无良商家恶意经营“组装扇贝”的嚣张气焰。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商家要学会“爱惜自身的羽毛”,切莫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只有学会诚信经营,守法经营,学会算“经济账”“长远账”,商家才能守住经营诚信和商业道德,把生意做红、做大、做长久。否则,商家只会算“眼前账”“利益账”,弄虚作假,以假乱真,必定会弄丢了“舌尖上的诚信”,最终被消费者所唾弃。如此,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