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项规定是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今天(2025年05月09日),党员干部更需以“谨于微、守于公、担于行”的自觉,将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清风正气。
“谨于微”是党性修养的试金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从“一顿饭、一杯酒”的“人情往来”,到“小特权”的自我放纵,许多腐败案件都始于“破纪”的苗头。例如,某地干部因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被查处,看似“小节”却折射出思想防线的松动。明代张瀚“新鞋沾泥”的典故警示我们,一旦在“第一次”上失守,便可能“无所不至”。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持续开展“四风”问题专项整治,仅2024年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万余起,以“抓早抓小”的雷霆手段彰显了“小事不小”的政治清醒。
“守于公”是执政为民的压舱石
公与私的界限,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强弱的根本标尺。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境界,正是“守于公”的典范。然而,现实中仍有少数干部将公权异化为私器。如某地交通局长在工程招标中“量身定制”,将民生项目变成“敛财工具”;某社区干部虚报惠民资金,让“民心工程”沦为“伤心工程”。这些案例警示:公权姓公,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以案促改”专项行动,通过“群众点单、纪委督单”等机制,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唯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破除特权思想,才能守住“人民至上”的初心。
“担于行”是时代答卷的必答题
作风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疫情防控到科技创新,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是八项规定精神最生动的注脚。例如,某县干部在抗旱救灾中“肩挑背扛送水”,用汗水诠释“生命至上”;某街道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实干破除形式主义。这些实践表明,唯有将规定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行动,才能赢得民心。当前,面对数字经济、生态保护等战略任务,党员干部更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破解难题,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扛起使命。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的运动,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以“谨于微”筑牢防线,以“守于公”践行初心,以“担于行”书写答卷,让这张“金色名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