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干部的管理要"全方位、无死角",实现行为管理与思想管理相统一、工作圈与社交圈管理相衔接、"八小时之内"与"八小时之外"管理相贯通。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多地通过"学、查、改"三步骤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在此背景下,党员干部更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私人领域保持清醒,筑牢拒腐防变的立体防线。
思想淬炼: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八小时之外"的自我管理,本质是党性修养的延伸。现实中,少数干部在公务场合严守纪律,却在私人生活中放纵欲望;办公时谨言慎行,社交中却放松警惕。究其根源,是理想信念松动导致"总开关"失修。近期青海海西州、新疆乌什县等地开展专题警示教育,通报群众身边"微腐败"案例,印证了"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深刻教训。党员干部当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镜,精研《廉洁自律准则》,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涤荡心灵,将"不想腐"的堤坝修筑至生活每个角落。如东汉杨震"暮夜却金"所示,真正的廉洁是"无人见处亦自律"。
社交净化:划清人情往来"边界线"。中国是人情社会,但某些"朋友圈"的推杯换盏实为利益输送温床,"生活圈"的礼尚往来或是围猎干部的糖衣炮弹。2025年通报的多起案例显示,违纪违法行为多始于"八小时之外"的"小场合":某干部在父亲丧事中收受礼金加重处分,某官员因"爱好"书画成为被围猎突破口。这警示我们:社交圈非法外之地!须牢记"甘泉知于口渴时,良友识于患难日",多交诤友、远离损友;培养健康情趣,警惕"小圈子"活动,让社交圈清清爽爽、生活圈干干净净。
监督革新:构建全天候"防护网"。破解"八小时之外"监管难题,需制度与科技双轮驱动。一方面,党组织须履行主体责任,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习惯、社会交往异常,通过社区走访、家访掌握干部"生活态";另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需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如宁波建立"属地党组织+部门联动"监管机制,让"微权力"无处遁形。但根本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将"慎独"化为最高修养境界。如《监察法》学习所强调,须"养成在监督约束下工作的习惯",做到台上台下一个形象、上班下班一个标准。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当前,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更需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唯有以"画地为牢"的自觉严守法规,将党性融入日常生活,方能锻造"百毒不侵"的政治品格,让党的旗帜在人民心中永远高扬。(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