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夏隆:杭州复古电车,驶过六十载的城市记忆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10/17/2025 字体: [大][中][小]

    一根电线、两条辫子、三代杭州人,电车哐当声里,藏着半部城市变迁史。10月16日的杭州拱北小区公交总站,一场特别的“新老交接”仪式正在举行。头戴大红花的全新无轨电车与服役近十年的“青年”牌电车并排停放,犹如两个时代的对话。其中四辆复古涂装的主题电车,化身“流动的博物馆”,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经典电车风貌,带领杭州市民穿越时光,重拾老杭州的电车记忆。

    辫子电车,杭州的城市记忆符号。杭州的无轨电车历史,可追溯到1961年4月26日。那天,杭州在胜利剧院举行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落成典礼,原拱宸桥至城站的1路公共汽车改为无轨电车。从此,这种带着两条“辫子”的公交车,成为了杭州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轨电车对于杭州市民来说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载城市记忆的移动地标。“车水马龙从前慢,川流不息过云烟”,这是一位杭州市民对电车时代的回忆。在那个从前的日子慢的时代,电车的电杆摇啊摇,摇过了江城路,摇过了清泰街。对老杭州人来说,电车没有汽油味,颇受乘客喜欢。六十多年过去了,电车哐当声依旧,只是城市已换了新颜。

    四辆复古电车,流动的城市博物馆。此次上线的四辆复古涂装主题电车,堪称行走的历史书。每辆车都重现了杭州电车史上的经典车型风貌。红色条纹车再现了上世纪8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使用的“561”型电车;绿色条纹车源自杭州本土制造的D70C型无轨电车;蓝色条纹车复刻了1999年全国首款空调无轨电车;白色彩球车则还原了2002年杭州自主研发的CJWG150型电车。更有意思的是,每辆车都“复刻”了当年它们曾经使用过的自编号——红色条纹车“6-9020”、绿色条纹车“6-9101”、蓝色条纹车“6-5701”、白色彩球车“6-9301”。这些编号如同电车的身份证,记录着它们曾经的身份与荣耀。车内细节同样充满时代感。绿色、红色条纹涂装车特别加装了车侧的线路腰牌,样式和字体尽可能还原成当年的感觉。车内后车门上方,还复刻了“老式公交车门铃控制按钮”。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杭州公交线路均实行“有人售票”,由乘务员通过按钮控制车门开、闭。

    老物件陈列,唤醒集体记忆。复古电车不仅外观复刻经典,车内还设有老物件展示区,展出了“票夹、票板、票袋”、“公交月票”、“车窗摇手柄”等实物。其中部分物件由杭州市民捐赠,每一件都承载着时代印记。这些老物件见证了几代杭州人出行方式的变迁,也唤起了许多市民的集体记忆。“车子起步拉好扶手!上车请买票,有月票的乘客麻烦出示一下哦!”这熟悉的喊话声,在10月16日的复古电车上再次响起。曾是151路售票员的赵立英,在这特殊的日子“限时返场”,为乘客发放定制纪念车票。“那时车厢总挤得满满当当,我每天穿梭在人群中售票、报站,一天要喊上百遍。今天再体验撕车票、按门铃,当年的记忆一下涌上来了。”赵立英感慨道。

    K155路,杭州的浪漫符号。在杭州的电车线路中,K155路尤为特别。它的线路编码形似英文单词“KISS”,被网友评价为“浪漫的爱情公交线路”,吸引市民游客打卡乘坐。这一浪漫的巧合,让K155路由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承载城市情感的符号。2013年5月,阔别多年的K155路恢复运行时,当杭州其他公交线路编码取消“K”之时,唯有K155的编码仍然保留了“K”。这不是技术上的必要,而是一座城市对集体情感的尊重与呵护。

    从交通工具到文化载体,不变的是一颗服务心。从1961年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到今天新的无轨电车上新,每一辆电车都是杭州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此次无轨电车上新不仅是对老车型、老物件的致敬,更是对城市记忆的梳理。杭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会继续挖掘公交背后的故事,让公交不只是出行工具,更成为传递杭州人文温度的‘移动载体’”。这种从交通工具到文化载体的转变,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的升华。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保留那些能够唤起集体记忆、承载城市文脉的符号。

    复古电车的上线,不是简单地复刻历史,而是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新车驶过西湖畔,驶过老城区,辫子与电缆接触发出的“呲呲”电流声,一如往昔。它提醒着匆匆过往的行人——这座城市在飞速向前的同时,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