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竞争的尽头是多方共输,唯有构建透明、合理的定价机制,才能在乘客、司机与平台之间找到平衡点。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出台政策,全面暂停网约车“一口价”“特惠价”,禁止平台以“一口价”模式强制司机接单,着力整治无序低价竞争乱象。与此同时,也有城市表示不会“一刀切”取缔网约车“一口价”。这种差异化的政策选择,凸显了网约车行业治理的复杂性。
“一口价”模式,从创新到争议。网约车“一口价”订单,指乘客设定目的地后,平台根据预估里程、时长等给出的固定价格。行程中无论路况如何,乘客均按此固定价格付费。该模式初衷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司机绕路乱收费,保障消费者权益。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一口价”逐渐变质为低价竞争的工具。在“一口价”低于正常费用时,消费者自然倾向选择低价订单,导致此类订单占比激增。平台内部人士透露,所谓的“特惠价”“一口价”看似促销,实则已演变为“价格战”的重要手段。
低价竞争的代价,司机与平台的双输。“一口价”模式对司机的负面影响最为直接。许多司机反映,“一口价”导致其“多劳不多得”——工作量增加而收入不增反降。
同样10公里路程,正常时段计价35元,高峰堵车可能收45元,而一口价永远锁定在28元。司机接单量上涨,月收入却明显减少。由于平台设定“每日接够一定单数才可拿奖励”的机制,司机常常被迫接受低价订单。若经常拒绝此类派单,后续接单量会显著下降。平台自身也未能从“一口价”中真正获益。这类订单收入往往仅够覆盖司机成本,平台几乎无利可图,还引发了司机群体的普遍不满。
构建长期定价机制,平衡三方权益。各地叫停“一口价”是对无序竞争的及时纠偏。但叫停只是治理的第一步,而非终点。从长远看,规范网约车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构建透明、合理的长期定价与抽佣机制。平台应主动向司机和消费者公示计价规则、抽佣比例及其具体构成。平台抽佣比例应该与其提供的服务相挂钩,形成明晰清单,如导航技术服务、保险服务等各占比多少。此外,有必要通过合理干预设定行业框架,提升司乘群体的话语权和博弈能力。平台在制定或调整重要规则时,应建立司乘反馈和参与协商的渠道。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网约车的未来之路。网约车行业的发展不应陷入零和博弈。只有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充分保障各方权益,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平台需要从“降价”转向“提质”,通过技术驱动提升调度效率,开拓中高端、定制化等多元市场,通过管理优化降低运营成本。有司机尝试提供车载充电线、雨伞等增值服务,单笔订单溢价30%仍供不应求。这启示我们,网约车的未来不在价格战,而在如何让出行更有价值。近期,有城市率先将司机最低小时收入纳入规定,这是保障司机权益的重要探索。国家相关部门也明确要求经营者自觉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取消“一口价”后,有司机发现,在相同工作时间下,收入得到明显改善。这一变化印证了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不能再让司机陷入接单越多越亏本的怪圈。
价格战没有赢家,良性发展才有未来。当平台跳出“低价内卷”,当监管更加科学精细,行业才能真正提质。未来的网约车市场,不该是“一口价”的简单消失,而是多元、透明、公平新生态的全面建立。(新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