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卫生人口详细内容
夏隆:门诊量“喜报”灼痛医患信任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10/17/2025 字体: [大][中][小]

    近日,兰州兰石医院发布“喜报”庆祝门诊量7577人,此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本应是救死扶伤的神圣殿堂,却以商业化的方式庆贺“客流量”,这不免让人质疑:医院是否还记得治病救人的初心?当患者的病痛被转化为冰冷的数据并在喜报上欢庆时,医疗系统伦理底线与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再次刺痛公众神经。

    数据狂欢背后的伦理失范。医院将门诊量作为“喜报”庆贺,首先暴露了医疗系统深层的伦理困境。在那些被庆祝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的病痛与焦虑,是无数家庭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每一个就诊数字都代表着一个正经历健康危机的人,他们的痛苦不应成为医院夸耀的资本。

    这种将患者病痛“数据化”并公开庆祝的行为,折射出医疗系统对患者疾苦的共情缺失。“医生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有疾病的人。”而当医院管理者眼中只剩下数字增长时,患者就悄然从“需要关怀的个体”异化为“贡献流量的数字”,这与医疗行业应有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数据狂欢背后潜藏的逐利倾向。当医院以企业庆贺业绩的方式庆祝门诊量时,很难不让公众联想到医疗服务的商业化变质。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被市场逻辑侵蚀,白衣天使的形象在公众心中逐渐褪色。

    医疗价值的严重误判。医疗的核心价值是救死扶伤、维护健康,而非单纯追求门诊量、手术量等量化指标。医院将门诊量作为成就来庆祝,反映了对医疗本质的严重误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固然需要关注运营数据,但将这些指标作为“喜报”内容公开宣传,无疑向医护人员和公众传递了错误信号:医疗价值可以被简化成数字,医疗质量可以被量化统计。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医疗实践偏离正确轨道,催生过度医疗、分解就诊等扭曲现象。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对医疗价值的误判可能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当专注于医疗质量的机构默默无闻,而追求流量的医院获得关注时,整个医疗系统的价值导向将被扭曲。医疗资源可能因此向“流量型”科室倾斜,而那些真正关乎人民健康却不易产生流量的服务则被边缘化。

    表达方式暴露的认知偏差。医院选择以“喜报”形式公布门诊数据,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已暴露了其认知偏差。在公众认知中,“喜报”往往与吉庆、成就和积极事物相关联。将之与代表病痛的门诊量结合,显示出医院对公众感受的迟钝。医疗行业具有天然的公益属性,公众对医院的期待远超普通服务机构。人们希望医院是温暖的避风港,而非冷冰冰的“病患加工厂”。当医院以庆贺“客流量”的姿态出现时,难免被解读为将患者视为“业绩来源”,这种认知上的冲突直接损害了医院公信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不当的表达并非孤例。从庆祝手术量破千到欢庆住院人数创新高,类似现象在医疗领域时有发生。这提示我们需要反思:医疗系统的绩效沟通方式是否需要一套更专业、更符合医疗伦理的表达规范?

    重建医疗人文精神的路径。面对这一问题,简单的批判并不足够,我们需要建设性的解决方案,重建医疗人文精神。医院管理层应当重新审视绩效评价体系,从单纯关注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引入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医疗可及性等多维指标。同时,改变公共沟通策略,用医疗成果、健康贡献取代简单的数据庆贺,展现医院对社会健康的真实价值。在医疗机构文化建设中,应强化“患者中心”理念,通过培训、激励机制重塑医护人员的职业价值观。让每一位医疗工作者都能铭记: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有情感、有故事的人。对监管部门而言,有必要制定医疗机构公共沟通指南,规范医院宣传行为,防止类似有违医疗伦理的表达再次发生。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医院关注医疗质量、患者体验等真正体现医疗价值的指标。

    门诊量“喜报”风波并非个案,折射出医疗系统普遍存在的伦理与人文困境。在数据至上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警惕医疗价值的异化,防止患者被简化为冰冷数字。医院的真正成就,不在于诊室门口的人头攒动,而在于患者康复后的笑脸;不在于就诊人数的增长,而在于社区健康水平的提升。当医院能够以治愈率下降、地区发病率降低为“喜”时,我们的医疗系统才真正回归了本质。医者仁心,医院的温度决定了社会的健康度。期待有一天,医院引以为傲的不再是门庭若市,而是百姓安康。(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