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路、认邻、认特点”,这朴实无华的七字箴言,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从地方到中央数十载躬耕实践的治理智慧。从厦门筼筜湖畔的自行车调研到中南海的治国理政,这三招既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为我们改进作风、服务群众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发展机遇优势加速转化、改革发展深化拓展,唯有真正掌握这三招精髓,方能破解发展难题、书写为民答卷。
走好“泥泞路”,用丈量民情的深度决定治理的高度。疑以叩实,察而后动。上世纪 80 年代,习近平同志骑着自行车穿行厦门街巷的身影,至今仍是基层调研的生动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调研足迹跨越山河,在贵州侗寨问粮价、到云南古城话文旅、赴河南工厂察创新,每次调研都是现场办公会,每个细节都彰显着求真务实的作风。反观当下,少数干部热衷“盆景式调研”,满足于“隔着玻璃看、围着桌子转”,其结果必然是政策与需求“温差”越来越大。作为燕赵党员干部当以总书记为镜,担当尽责、主动作为,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让政策制定沾满泥土芬芳,方能使治理效能与群众期待同频共振。
互诉“心里话”,用以心换心的温度衡量初心的纯度。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多交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揭示了群众工作的本质。在肇兴侗寨的火塘边,总书记与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的互动,恰是“拜人民为师”的生动写照;湖北咸宁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服务群众事项清单,悄然记录着从“管理群众”到“服务群众”的执政理念蜕变;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转化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创新。这一切都印证了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变初心。党员干部要像总书记那样放下身段坐小板凳,听懂方言里的期盼,读懂皱纹中的忧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找准“金钥匙”,用因地制宜的精度锻造发展的力度。“不能大笔一挥就定产业”的深刻告诫,彰显着对发展规律的敬畏。总书记在云南强调高原特色农业,在山西部署体现特点的产业体系,无不体现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治理智慧。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年久久为功,成就万千美丽乡村;贵州“大数据”突围实现弯道超车,印证了认清资源禀赋才能找到金钥匙的真理。作为党员干部要主动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摸情况、认特色,才能对本地发展现况和特色资源做到心中有数,确保研究推出的民生政策举措均衡性可及性强,切实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认路是破除形式主义的破冰船,认邻是反对官僚主义的试金石,认特点是克服教条主义的校正仪。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三招”工作法贯穿始终,构成新时代群众路线的三维坐标。党员干部更应把这“三招”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