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冰箱干部”这一概念引发广泛关注,所谓“冰箱干部”,是指那些在工作中不作为、不担当,将问题和责任像食物一样“放进冰箱”,选择冷处理、不处理,任由矛盾积累、问题发酵的干部。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利益,更侵蚀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必须坚决予以摒弃。
“冰箱干部”的存在,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从主观上看,部分干部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他们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心态,遇到问题就躲,碰到矛盾就推,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群众的需求和疾苦视而不见。从客观上讲,一些地方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对干部的监督问责力度不够,让部分干部有了“躺平”的空间。此外,工作环境压力大、任务繁重等因素,也让一些干部产生了畏难情绪,选择以“冷处理”的方式来逃避。
“冰箱干部”的危害不容小觑。在基层工作中,群众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积累成更大的矛盾。比如,在农村土地纠纷、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等问题上,如果干部选择“放进冰箱”,不主动协调解决,就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从长远来看,“冰箱干部”会破坏政治生态,形成不良的工作风气。当“不作为”成为一种常态,那些积极干事创业的干部反而会受到排挤和打击,导致整个干部队伍缺乏活力和创造力。而且,这种行为还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让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破除“冰箱干部”之冰,需要多管齐下。要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让干部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使命,明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道理,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例如,可以组织干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绩观。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是关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看干部的工作业绩,更要关注干部的工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冰箱干部”,要进行严肃的问责和处理。同时,要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参与到干部考核评价中来,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也至关重要。要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减轻干部不必要的负担,让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实际问题。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干部的职责就是为群众解决问题、谋取福祉。广大干部要以“冰箱干部”为戒,主动走出“舒适区”,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用实际行动破“冰箱”之冰,燃干事创业之火,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